2005-02期●青少年绿洲●

时代需要民族文化

作者: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二 徐昂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璀璨的悠久历史,而民族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从古老的四大发明到鬼斧神工般的龙门石窟;从久远的秦汉文明、曾经无比美丽繁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康乾盛世……都显示着古老东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沉甸甸的历史积淀。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对优秀历史遗产的尊重和保护,象征着前进,意味着希望。相反,抛弃毁灭民族文化就是背叛和倒退。
  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缩影,那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千百年来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那蜿蜒万里的长城跨越时空巍然不动地展雄姿,千古绝作《清明上河图》显露着繁华和鼎盛,唐宋八大家的优美篇章豪放飘逸。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品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髓。多少中华儿女曾为之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它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令全世界惊讶和赞叹!
  民族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些铿锵昂扬的词句无不闪烁着一种从我做起、胸怀天下的豁达雍容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积淀凝聚的结果,也是民族精神延伸扩展的支点。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可以凝聚人心,传递共识,汇聚信念,最终促进民族的前进、发展。
  民族文化还是一种包容与兼收。一千多年前北方民族侵入中原,在逐渐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熔炼成一种既粗犷豪放又精美绝伦的艺术——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又逐步发扬光大。可见民族文化是一个不断吸收,加以丰富、发展自己的过程。
  民族文化更是一种继承和创新。新文化运动的改革和复兴,对西方思想以及观念的学习和借鉴,使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华古文明与生机勃勃的现代文明接轨。在欣赏意大利蒲契尼以我国历史为背景的歌剧《图兰朵》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一曲《茉莉花》竟有如此的魅力。民族文化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发展、升华。
  民族文化是悠久历史的积淀和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高尚道德的凝聚和时代精神的升华。然而现今我们民族文化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在国内,我们自己的历史剧往往观众寥寥可数,而好莱坞的商业产物《花木兰》、《梁祝》等回到中国却每每叫好又叫座。国内动画片我们只记得在荧屏上反复播放了多年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日本的动漫《灌篮高手》、《樱桃小丸子》却风靡盛行,成为时下我国青少年街谈巷议的时尚。希腊神话随着奥运会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我们中国古老神话为何至今没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前不久,《新闻晨报》上曾登出过这样一条消息:上海近70%的学生学习古诗文纯粹是为“考试”。我国的古诗文浩瀚如沧海,璀璨如繁星。学习欣赏古诗文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陶冶我们的高尚情操,培养我们的探究能力,增添我们的文化底蕴。而现在古诗文对于学生的意义却似乎成了考试强压的包袱。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童年在日本华侨小学上学,在他父亲梁启超的督促下,自幼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这对他以后在建筑学上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良好的发轫。在上海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和众多外国元首如美国总统、日本首相、新加坡总理等穿着唐装一起合影时,人们不能不被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特有的魅力所感染。试想,倘若希腊也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么它还会被尊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吗?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坚定信念,满怀信心,重铸辉煌。
  我们这一代人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拥有“面向世界”的眼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民族文化这朵奇葩,流芳传世,永不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