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青年学生完成学业后,在择业求职时遭到不顺,往往怨天尤人,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为何自认为很有分量的优势,到了用人单位却无足轻重?为何辛苦拼来的学历却不一定能让自己通向择业的“罗马大道”?
其实求职不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就主观而言,有些人没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把求职的目标过分集中到效益好的单位,而不重视求贤若渴的基层单位,从而步入了时下颇为严重的“三点式就业”观念的误区,即要工资高点,工作单位离家近点,活儿还要好干点。譬如说,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总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社会的宠儿,选择工作单位时过多地考虑“档次”“地位”“面子”之类问题。由此,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毕业生们还不懂得如何正视现实。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称心满意的好工作,但市场选择是双向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主观愿望。就业市场瞬息万变,假如不及时调整期望值,从“学有专业的不变应人才市场的万变”,没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准备,没有一颗“平常心”,那么必然会在择业上栽大跟头。不少下岗再就业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机会要自己创造,成功要自己争取。在择业时遇到一点点波折就一惚不振,这种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此外,还需要自我转变观念,加强适应性,既不可“饥不择食”,亦不可“挑三拣四”,从健康的择业观向“不平凡”的目标努力。每一位求职者都应当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万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