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期,有一出歌剧《长征》引起了剧坛的重视:它以宏大的气概,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历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并且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艺术形象。这是新中国戏剧创作工作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不少观众赞叹说:非亲历者不能有其作!
这出戏的作者是李伯钊。
歌剧《长征》问世之后整整30年,又有一出话剧《北上》出现于80年代初的我国剧坛,剧本生动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朱德等,运筹帷幄,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概,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主义,胜利北上抗日的伟大史实。戏剧的场面波澜壮阔,情节生动感人,人物栩栩如生。这个剧本荣获了文化部和中国剧协1982年优秀创作剧目一等奖。有位戏剧里手说:“此戏描写领袖人物的手法高人一等,刻画反派人物的面目入木三分,作者不熟悉这些人物是很难做到的。”
这出戏的主要作者也是李伯钊。
李伯钊创作歌剧《长征》并非偶然。新中国一成立,她便率领中国文工团与肖华率领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起,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出国期间,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欢迎。尽管语言不通,但欢迎人群呼喊的口号、挥动的旗帜和花束却跨过了语言的障碍,传递了对新中国和领袖毛泽东的革命情谊。他们在异国他乡,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李伯钊越来越强烈地荡起一个念头:自己是长期跟随毛泽东艰苦创业的老战士,有责任把中国革命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丰功伟绩写出来,告诉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给子孙后代。于是,她思忖着要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搬上歌剧舞台。回国后,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些老同志,这些老同志都热烈支持她的想法,并鼓励她赶快动笔。
长期的革命生涯使李伯钊炼就了刚毅的性格,她要干的事情就非干成功不可。歌剧《长征》剧本很快问世了,一上演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各方面的好评,特别是剧中出现毛泽东同志的场面时,剧场里掌声雷动,一片欢腾。中央许多领导同志和参加过长征的老战士,纷纷向她热烈祝贺,鼓励她再接再厉,把伟大的中国革命更多更好地反映出来。
有一次,毛泽东感到盛情难却,应邀看了这出戏。事后,毛泽东要自己的女儿向李伯钊转达了他的意见。他说:写革命,写长征我都赞成,但不能拿我毛泽东当菩萨拜哟!党内有那么多好同志,许多人还牺牲了生命。就拿长征来说,有几个方面军哩,有那么多领导同志哩,应当写朱德同志、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写几个方面军的同志,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能下雨吗?光写我怎么行哩?李伯钊听到毛泽东的意见后,越琢磨越觉得毛泽东主席的话意味深远,越想越觉得这个剧本需要修改。她认识到应当表现几个方面军的同志,应当写更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由于李伯钊当时担任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党委书记等领导职务,工作非常繁忙,一时实在无法顾及《长征》剧本的修改工作。但是,彭真同志在她创作这个剧本过程中的热情支持,刘少奇同志在观看这个戏演出时的亲切鼓励,聂荣臻同志看完演出后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都使她多年不能忘怀。
1960年,历史的责任感促使她再也不能耽搁下去了,她带上《长征》原作到了成都,去找自己的老领导李富春同志。当时,中央正在成都开会,她一见李富春,便把自己打算将歌剧《长征》改编成话剧,让更多的领袖人物在舞台上出现的想法告诉了他。富春同志高兴地说:“好啊,好啊.祝你早日成功。”他还特别批准她阅看中央保存的长征时期的文电、资料,使李伯钊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长征》话剧本的写作。可惜的是,这个戏还没有来得及上演“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连这个剧本也被弄得荡然无存。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李伯钊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手稿,更糟的是失去了人身自由和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什么“走资派”啦,“文艺黑线人物”啦,大堆帽子一古脑儿往她头上戴。残酷的迫害使她患了脑血栓,身体致残,但她坚信是非曲直总有定论,再次修改《长征》的心愿始终回荡在脑际。
1975年,她被幽禁在山西临汾时,听说邓小平同志出来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提出要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李伯钊兴奋极了。她不顾隔离封锁,不顾身残多病,毅然重新握笔,再次修改话剧本《长征》。说是修改,其实是一次再创作,因为她是在没有底本,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修改”的。正如李伯钊当时下的决心那样:“稿子丢了我可以再写,因为长征在我的脑子中,在我的心上!”
粉碎了“四人帮”,李伯钊获得了自由,1978年2月,她一回到北京,生活还未安顿好,便铺纸挥毫,开始写作反映长征的话剧本。为了坚持写作,她每天很早起床,走路、练剑、读书、练字,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在组织上配备的助手协助下,四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话剧《北上》,完成了30年的夙愿。这个话剧本子,从内容上,从艺术手法上,从史料的丰富性上,从思想高度上,都超过了原来的歌剧剧本,它一发表,不仅剧团争相上演,而且很快被拍成电视,还搬上了银幕。
从歌剧《长征》到话剧《北上》整整经历了30年!这30年中李伯钊倾注了多少艺术心血、凝聚了多少革命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