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期●专稿●

铭记血泪史扬我中华魂

——记卢秉枢烈士女儿、旅美医学博士卢美纯

作者:徐向林

前年,长期旅居美国休斯顿市的医学博士卢美纯女士又飞回她的家乡——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省亲并祭奠在二战期间死于日寇屠刀下的父亲卢秉枢烈士。
  卢美纯年逾花甲,十分健谈,尽管她这60多年中居于中国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但她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写得一手好汉字。她旅居国外,但一直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传承着其父的遗志,为倡导世界和平而不懈努力。
  《休斯顿纪事报》事件
  1997年2月26日,卢美纯女士的母亲邱天佑女士在美国休斯顿市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为告友人,卢美纯草拟了一份讣告拟在《休斯顿纪事报》上刊登。在讣告中,卢美纯根据母亲遗愿写上:“邱天佑女士系前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主事、后遭日本侵略者杀害的卢秉枢先生之夫人。”该讣文原定在2月28日刊出,但就在出报的前一个小时,《休斯顿纪事报》的编辑打电话给卢美纯,要把上句改为:“邱天佑女士系二战死伤者卢秉枢先生之夫人。”显然,这是美国报纸为避日本人的讳,在为日本军国主义遮丑。
  卢美纯女士对此当然不作让步。《休斯顿纪事报》的编辑见商量不行,就强硬地说:“如果你不答应这样修改,讣告就不能刊登。”《休斯顿纪事报》是休斯顿市惟一的西报,如果讣告不在上面刊登,邱天佑女士生前的西方好友就不能知悉并参加邱女士的安葬仪式。卢美纯被迫答应《休斯顿纪事报》的要求,讣告才得以如期刊出。然而一个月后,卢美纯却从该报上读到一篇关于一名美国人在二战期间遭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的文章。为什么美国人就可以用迫害一词,而中国人就不行,这分明是种族歧视!卢美纯立即写信给《休斯顿纪事报》提出抗议,该报却不予理睬。卢美纯气愤之余,又将此事向美国的《美南新闻》《国际时报》《世界日报》等报纸揭露。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美国参加二战的老兵纷纷对卢美纯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向当局提出抗议。日本投降后,曾参加战犯审判的军事法庭法官威廉格尔先生专门写信对她进行鼓励,并赠送了一本其签名的《日本战犯审判日记》。这些都给了卢美纯很大的鼓舞,也让她夺得了抗争的胜利。
  反战倡议书
  1998年,日本少数内阁成员到靖国神社参拜。日本对二战所犯的罪行持不认罪的态度令卢美纯愤怒不已。她撰写了一份《反战倡议书》投向有关媒体,并向行人发放。倡议书号召人们特别是二战中遭受日本侵略迫害的人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拿出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提议成立一个国际性的二战日本侵略受害者及遗属联盟会,其宗旨为争取受害者及遗属的合法权益,相互声援,相互沟通,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维护世界和平。
  《倡议书》发出后立即得到了日本侵略受害者及遗属的响应,纷纷写信给卢美纯,支持她的行动。荷兰作家、工程师史费德先生看到倡议书后,激动不已。他曾经撰写《永远不能忘记——我们被日军俘虏的岁月》一书,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阿拉伯文在世界各地发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特地授权给卢美纯,让她作为该书中文版本的翻译者。他在写给卢美纯的信中言辞恳切地说:“卢美纯博士,您作为日本侵略受害者的遗属,一直关注并致力于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委实令人钦佩,愿您的这种精神永存……”卢美纯接到史费德先生的信后心潮起伏,她起早带晚地工作了5个多月,终于将该书稿全部翻译完毕,并联系国内出版社出版。
  播精神火种
  卢秉枢烈士于1942年被日寇杀害,那一年卢美纯才2岁。懂事后,她为父亲那种不屈抗争的精神所震撼,就立志于传承父亲的爱国精神。
  1963年7月,卢美纯从菲律宾圣多玛斯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后,于同年赴美在波斯顿市立医院见习内科和小儿科,1967年移民加拿大,1988年取得独立行医证书又回到美国休斯顿市独立行医。行医中她极富同情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被吸收加入美国德克萨斯州医学会,并获德州特殊教育医学贡献奖。在行医之余,她积极搜集父亲的各种资料,在美国举办各种展览,将卢秉枢烈士的精神在西方进行传播。她曾于1986年、1992年、1998年和2000年多次回国。2003年这次回国,她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心情十分激动。她在东台市梁垛镇卫生院看到所用的电脑心电图竞与美国大医院的同处一个技术水平,赞叹不已,家乡的巨变使她更加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每次回国,她都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将一些资料拍下来,带到美国向西方友人宣传,并撰写了不少反战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文章刊登在美国的一些华文报纸上。在她的影响下,卢美纯女士的先生、意大利人史理察律师对她的事业也十分支持,经常帮助她收集和整理资料。前年,史理察先生得知卢美纯的家乡梁垛镇正在布置卢秉枢烈士的故居,他特地买来了二战期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的飞机实物照片,又用高价收集到美国支援中国抗日的飞虎将军陈纳德写给卢秉枢的亲笔签名明信片,一并寄到了卢秉枢故居筹办处。烈士故居已成为家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链接)卢秉枢,江苏省东台市梁垛人。少年时就读于南通医课学堂,1934年受聘为国民党政府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主事。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入侵菲律宾,马尼拉很快沦陷。卢秉枢等人不畏日寇的淫威,与领事馆其他7位同事一道组成战时服务队,发动华侨给国内抗战捐款1200万菲币。这期间,他又冒着生命危险焚毁一船险落日寇之手的法币,使中国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他们还积极通过外交途径宣传抗日,给在菲的犹太人签发赴中国的签证,使他们免遭法西斯屠杀,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日军悍然不顾外交公约,包围了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馆,逮捕了卢秉枢等外交官,采取威逼利诱的办法,施用各种刑具,要他们承认汪精卫伪政权。卢秉枢断然拒绝,更不答应为日寇向华侨募集2400万菲币赎身。1942年4月17日,凶残的日寇将他们全部杀害,卢秉枢遇害时年仅40岁。由于日寇封锁了消息,这一惨案直到1946年7月才大白于天下。他们的遗骸运回国内安葬于南京中央门外雨花台,10多万南京市民为其送葬。中国共产党也为这些民族英雄发了唁电。1989年,卢秉枢被民政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称号,其事迹被收入《中华英魂》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