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宝山地区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的主战场。当年,无数爱国壮士的热血洒在了宝山,宝山人民也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宝山区政协文史委会同区史志办和罗泾镇党委于1997年淞沪抗战60周年之际,组织了一批老同志,在当年日本侵略军向淞沪发起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地方之一的宝山最北边的罗泾镇,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详尽调查,收集了788位幸存者、见证人的证言,用血和泪编写了一本《罗泾祭》——侵华日军暴行实录的乡土教材,以翔实的史料,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日军在罗泾登陆处之一的小川沙,一上岸,就对农民赵志冲夫妻俩开枪,赵志冲当场毙命,赵妻疼得直翻滚。当时她正有孕在身,日军就用刺刀划开她的肚皮,挑出了未足月的婴儿,然后又一刀将婴儿捅死。另两个尚不懂事的孩子,吓得蜷缩在坟圈边,也被日军挥刀砍杀,一个身首异处,一个腰斩两段。就这样,赵志冲一家5口都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大徐家宅,住有几十个未及逃走的乡亲,日军进村搜捕,58岁的村民张洪歧逃得快,躲进了水稻田里,他亲眼看到村里被抓走32人,日军用一根粗绳把他们拴在一起,在刺刀的威逼下,赶到了宅东边的一个大坟间,丧心病狂的日军将汽油浇到他们身上,点起了一把火,又用枪扫射,用刀砍杀,32人全部遇难。事后,幸存者收尸,发现有的亲人被烧成一团焦炭,有的仅存一点肢体,而且根本不能辨认,只能忍悲含泪就地掩埋。日军除了枪杀无辜,还见屋就烧,有个七房宅,30多户人家,就被烧掉了100多间房子。当年的罗泾,无处不流血,无村不凄泣,小小的一个乡镇,就有2244名同胞惨遭日军杀害。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的宝山县被日军残杀的居民多达11233人,占战前总人口的19.27%;被日军烧毁的房屋,仅蕴藻浜以北各乡镇统计,就有87000多间,占原有房屋总数的81.42%;全县遭日军强暴、蹂躏的妇女多达1673 人。回顾当年这段历史,正如长江东去的浪涛,诉不尽这民族的苦难和屈辱,吐不完这深重的家仇国恨!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昂首挺胸。我们一定要世世代代牢记历史教训,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江南北》创刊20年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一本杂志,20年一贯地坚持办刊宗旨,矢志不渝地为宣传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竭尽忠诚,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正因为如此,她不断赢得赞誉,赢来好评,发行量与时俱增,我们深深为之高兴!
《大江南北》今年第一期编辑部《新年献辞》中指出: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弘扬主旋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在各级各类学校内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好学上进的思想氛围。这是十分正确的。最近,有两篇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篇是今年《大江南北》第五期李治亭写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存》,另一篇是6月15日《解放日报》头版路人写的《何人屈原》。这两篇文章,前一篇披露在新的上海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一篇课文被删除,这不得不让人深感惊讶;后一篇则说现在有不少中学生竟不知道屈原为何人,不知道端午节的历史渊源,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倒在青年一代中风靡起来。文章认为如何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已是一个大命题。这两篇文章谈及的事,确实应当引起人们的深思。青年是我们的未来,“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我十分赞同《大江南北》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即宣传要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我建议《大江南北》要多深入到当代青少年中去,多做调研,更好地宣传教育青少年。同时,杂志的发行,似乎也应更多地推向学校,首先是学校的党团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为青少年“树根立魂”多做工作。
(严根泉为上海市宝山区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