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整整六十年了。今天,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的时候,我们最想表达的思想就是,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绝不能让过去的历史重演。缅怀胜利,我们是含泪咏唱欢乐颂;开创未来,我们将携手再谱英雄篇。
上海水产大学的前身是1912年建于上海市郊吴淞镇炮台湾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这所学校的创建本身就是爱国精神的产物。当年的老校长侯朝海说:“本校之筹设,始于1898年,以甲午中日两国战争以后我国海军及要塞全毁,德日两帝国主义之渔轮渔船侵我渔区,并诱惑我国渔民滋扰沿海。当时有识人士,为维护渔权,重视海防及提倡水产教育起见,特发起筹设本校于吴淞炮台湾,并就原有炮台基地以建校舍,用意为吾国既无海军与要塞而不得不赖训练海事人才,以谋抵御帝国主义之侵略沿海。”为了中国的海防和渔权,当时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黄炎培等一起发起创办了这所学校。
从1912年创办到1937年,在25年内忧外患的艰苦岁月中,我校为中国水产事业培养了21届学生和40O余名水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张闻天。1932年在“1.28”淞沪抗日战争中,学校曾遭日本海军炮击,以后日本侵略军队又进入学校掠夺贵重教学仪器,并严重破坏校舍和设备。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师生爱国抗日的热潮。他们深入浦东农村宣传抗日救国等一系列政治活动,谱写了一页光荣的校史。1937年8月13日,日军再次进攻上海,校舍被夷为平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进行复校工作,并于1947年6月成立了吴淞水产专科学校。1949年,蒋介石政权逃离大陆,学校师生坚决不跟他们一起走,欢天喜地迎来解放。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学校中马上掀起参军热潮,先后有几十位学生上了前线。
解放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及时给学校安排校舍。从此,在军工路上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水产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学。
回顾我校的历史,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特别是1914年确立的“勤朴忠实”的校训,倡导勤奋、朴素、忠诚、务实的校风和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所以,每年新生入学以后,我们都要安排一段时间,让他们参观校史展览,给他们开设国情与校史的讲座,请优秀学生和校友给他们谈体会,进行爱国荣校的传统教育。同时,我们给入学新生的每个团支部订了一份《大江南北》杂志,由团委负责,组织学习,还让离休干部参与一些教育活动。这样,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励他们健康成长。
青年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他们入学就开始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作为精品课程,配备优秀的教师,动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真正让这些理论进头脑,变为大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我们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老、少、边、穷”的地方参加社会实践,并给以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收效显著,因而连续5年获得团中央的表彰。我们还利用养殖场、捕鱼船等比较艰苦的生产实习环境,让青年学生在专业提高的同时,铸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上述教育活动中,《大江南北》杂志起到了有益的辅助和辅导作用。我们还利用我校与宣城地区在水产科研上的合作关系,两次组织有关干部赴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取得了收获:连续几届毕业生中都有十几位优秀生到云南、西藏工作;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愉快地奔赴渔业生产第一线;大多数毕业生都乐意到基层就业。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缅怀新四军和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我们将按照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这三项任务的要求,在科教兴渔、科教兴农、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