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切缅怀一位杰出的英雄,心中对他满怀敬仰。他就是我的入党介绍人、革命先烈何德隆。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何德隆,乳名红保,又名大珑,1920年5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家中排行第五。他家境虽不富裕,但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小学毕业后,他随父亲经营书店,因待人热情厚道,赢得了邻里青年的尊敬。这些青年常聚于何家的书店,翻阅书籍,交流思想,把书店当成了精神家园。
何德隆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未知。他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深深感染了周围的青年,激发了他们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热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更将这份热情转化为对革命的忠诚与奉献。
1939年春至1940年秋,何德隆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下,开始在自家书店秘密出售进步书籍,如 《大众哲学》 《铁流》 《毁灭》 《被开垦的处女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等。这些书籍如同明灯,照亮了当地青年的心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与革命斗志。即使在国民党严密封锁、禁止出售进步书籍的艰难时刻,他依然坚守信念,冒着巨大风险继续传播革命思想。他通过书店播撒革命火种,点燃了当地人民心中的革命热情。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掘港镇后,何德隆进一步发挥了影响。在他的感召下,当地青年纷纷加入抗日团体。同年11月7日,他因表现突出被中国共产党吸收为党员,成为掘港第一批共产党员之一。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信仰与追求的肯定,也是对他革命精神与能力的认可。
抗日战争中,何德隆发动当地青年支援前线,并亲自上前线为战士们送茶水、食物,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他担任中共掘港支部书记后,还以书店为掩护从事地下活动。在极复杂的环境中,他依靠群众、团结同志,胜利完成了多项上级交给的任务。他组织的“寒星社”与掘港青年抗日先锋队,更是成为了当地人民抗日的一股重要力量。
抗战胜利后,何德隆在惩奸运动中担任法庭书记员,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当地大汉奸的罪行,为人民讨还了血债。然而,和平并未持续太久。1946年12月31日,得知国民党军将袭击掘港镇的消息后,他迅速安排同志转移并妥善埋藏资料,自己却因来不及撤退,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与残酷折磨下,他坚贞不屈,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最终英勇就义,年仅28岁。
2001年,为了纪念何德隆烈士,如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他的墓迁入当地烈士陵园。这体现了后人对何德隆烈士的崇高敬意,更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瞻仰和学习他的英勇事迹,让革命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缅怀何德隆先烈,就是要告诉大家他的崇高精神与品质。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热爱学习、勇于探索,什么是热情厚道、乐于助人,什么是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