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期●征战纪事●

威震江南的新四军“吴老虎”

作者:潘春华

他参加过长征、抗日,虽然家境贫寒,幼年没读过书,但凭多年的战斗经验运筹帷幄,领军有方,战功卓著;他战斗作风勇猛顽强,威震江南,外号“吴老虎”,让敌伪顽闻风丧胆;他侠肝义胆,关爱战士,指战员们都信赖他;他抗击日寇,年仅29岁便为国捐躯,让江南百姓都钦佩、怀念。他的名字,荣列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他,就是新四军抗日名将——吴焜。

参加红军长征

吴焜,原名吴克刚,又名吴琨,191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一户穷苦人家,父母早亡,两个哥哥也先后夭折。为了填饱肚子,他做过放牛娃、纤夫,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从小就对自由和幸福有着强烈渴望。

1930年,20岁的吴焜毅然参加红军川东游击队,当上了司号员,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吴焜在游击队崭露头角,作战中常冲锋在前,临危不惧,屡立战功。不久,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第33军,吴焜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长,成为了一名优秀指挥员,参加过著名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战役。

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吴焜所在部队被编为17师50团,吴焜任团长。长征途中,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打了不少恶仗,负伤十次,历尽艰险,终于到达陕北。

1937年初,吴焜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全面抗战爆发后,吴焜从“抗大”毕业,被调到新四军,任第3支队第6团副团长。1938年5月,吴焜和团长叶飞奉命率部进入江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到新四军任职

6团主要由在南方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闽东红军游击队编成,战斗作风勇猛顽强,但游击习气重,军事技战术基础较差。而且该部长期独立作战,与外界隔绝,防范心理很强。吴焜是四川人,又是八路军调来的,言语也不通,起初很难得到战士们信任。

但吴焜并不灰心,整天和战士们在一起,因为平易近人,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对战士们问寒问暖、关心体贴,不但消除了隔阂,心也贴近了。

吴焜亲自抓战术训练,班教练时当班长,排教练时当排长,连教练时当连长,逐项示范。战士们军事技能进步了,军事素质提高了,就连叶飞也说向吴焜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通过几个月的皖南大练兵,6团由一支游击部队转变为一支正规部队。

1938年9月,6团奉命进入江苏茅山地区,归陈毅领导的新四军一支队指挥。为了巩固茅山抗日根据地、迅速打开江南抗日局面,吴焜协同团长叶飞,率部在句容、镇江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战斗。

吴焜从情报中获悉,日军运送军需物资的运输车队经常往来镇(镇江)句(句容)公路。他先行侦察,亲率廖政国的2营在高庙公路旁设伏,把日军运输队吃掉,缴获日军枪支、掷弹筒等军需品,充实了6团装备。

在袭击句容白兔镇战斗中,6团1营被数百名增援日军包围,战斗长达6小时,十分激烈。1营营长沈冠国在激战中牺牲,部队处境非常危险。吴焜奋不顾身,指挥部队向增援日军发起多次猛烈反击,终于打开一条血路,使被围部队突出重围。白兔镇战斗是6团挺进江南后,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指挥“江抗”抗日

为了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作战的战略方针、加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的力量,1939年5月,叶飞、吴焜率领第6团按照陈毅司令员的部署从茅山出发,向苏(州)常(熟)太(仓)、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挺进,在武进戴溪桥和“江抗”三路会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第6团被编为“江抗”二路,吴焜任“江抗”副总指挥兼“江抗”二路司令员。

他协同总指挥叶飞在江阴、无锡、苏州、常熟、太仓、青浦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率领“江抗”二路在常熟“民抗”和“新六梯团”的配合下,扫除了梅李、周行、珍门等十多个匪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和顽匪势力,为“江抗”继续东进和开辟苏常太抗日游击区创造有利条件。

1939年5月30日早晨,吴焜率领主力一部回师无锡梅村“江抗”驻地,在江阴、无锡交界的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吴焜临危不乱,巧妙选取有利地形,沉着指挥应战。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日军被迫从黄土塘撤退,逃回了据点。黄土塘战斗是“江抗”东进途中与日军的第一仗,毙伤日军30多人,包括击毙日军大佐1人。“江抗”首战告捷,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斗志。

1939年6月,为了策应茅山抗日军民的反“扫荡”斗争,吴焜率领“江抗”二路一部接连向日伪军发起多次袭击。24日晚,吴焜率部冒雨夜袭苏州浒墅关车站。浒墅关是沪宁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浒墅关车站驻有日军重兵。经过近一小时战斗,我军全歼日军55人和伪军1个中队,焚毁车站,炸毁铁轨100多米,致日军重要的交通线宁沪铁路停运3天。苏州、无锡老百姓奔走相告:“新四军真厉害,来无影去无踪,是真正抗日的部队。”上海、香港好几家中英文报纸争相刊登“江抗”雨夜奇袭浒墅关车站的消息。

6月下旬,吴焜奉命率部穿越沪宁铁路和苏沪公路,进入昆(山)嘉(定)青(浦)地区。7月1日拂晓,部队来到吴淞江边,当晚在南岸青浦三支队的接应配合下顺利过江,进入上海青浦地区开展抗日斗争。19日晨,吴焜率部与青浦三支队一起,在黄渡附近北张角围歼与日军勾结的许雷生部,缴获轻重机枪15挺、步枪200多支,俘敌200多人。23日晚,吴焜又统率“江抗”二路追击“忠义救国军”姚友莲部60余里,兵锋直抵日军虹桥机场,火烧机场上的4架日军飞机,震慑了敌军。上海的酒楼茶馆、大街小巷,到处传颂新四军夜袭日军虹桥机场的故事。上海 《华美晚报》 和 《大美晚报》 均报道了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的抗日斗志。

“江抗”在东进近5个月的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1000余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也大大改善,每个班配有一挺轻机枪,每个营有两挺重机枪,后来甚至能满足一个班装备两挺机枪!陈毅多次自豪地说:“第6团是我的‘良团’!”“江抗”的崛起引起了日寇极度恐慌,多次出动重兵前来“清乡”、“围剿”。

别看吴焜小时没进过学堂,行军打仗却是一把好手,有出色的指挥作战才能。他心思缜密,每到一地,都要带领营连干部、参谋人员实地察看地形,酝酿作战计划。战斗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他都事先拟好对策及备案。

他的勇猛顽强与拼搏精神是出了名的。有时碰到敌人难缠、战斗僵持时,他会亲临前线指挥,常常端起机枪,怒吼着带头向敌人冲击,鼓舞战士奋勇杀敌。一次,经过几天几夜急行军,队伍又困又乏,晚上驻进一个小村休息。吴焜查完两次岗哨,刚睡下不久就被狗吠声惊醒。他觉得情况异常,起身往窗口望去,原来是被敌人包围了。他急中生智,手提“快慢机”,头顶着棉被,率领战士猛冲出去,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落荒而逃。

英烈事迹永传

“吴老虎”的名头不胫而走,令江南的敌伪顽闻风丧胆。一次,“江抗”二路军驻顾山山南的一支小部队,遭到装备精良的“忠义救国军”进攻,形势危急。吴焜闻讯赶到,腰束手榴弹,肩背大刀,一手举旗,一手持枪,率领突击队员猛攻上山。“忠救军”见了,惊呼“吴老虎来了”,狼狈逃窜。吴焜成了敌伪顽的“眼中钉”、“肉中刺”。

1939年9月28日,吴焜率“江抗”二路一部由常熟西移,抵达江阴县马镇乡湖塘里一带时,预先占领山头的“忠救军”三个支队共计1000多人,突然向“江抗”发起袭击。吴焜在指挥战斗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9岁。噩耗传来,“江抗”从战士到干部都痛哭失声。

吴焜牺牲后,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举行追悼会,叶飞主持,陈毅赶来致悼词。他被安葬在马镇周庄定山中庵东南的山坡上。

壮志未酬的一代虎将,枕着万里长江澎湃的涛声,融入江南的青山绿野。吴焜的英雄事迹被创作成文艺作品,在中华大地传唱。他夺取的日军38式重机枪,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参加了抗美援朝,被战士们誉为“老黄牛”,新中国成立后入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