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期●我与《大江南北》征文●

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

作者:姜兆军

17年初夏时节,我从南通市通州区人大常委会退休不久,就被区委组织部安排到区老区开发促进会担任常务副理事长,负责宣传工作。当时, 《大江南北》 杂志在通州区拥有7000多订户,读者众多。我认为,这份思想性、可读性都很强的红色期刊,是加强老区宣传、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

如何充分发挥 《大江南北》 的教育、导向作用,避免期刊的闲置浪费?我们首先以十总中学为试点,开展了“红刊进校园”活动。2018年3月,十总中学校园内春意盎然,教学大楼前“红色期刊进校园,传承基因进课堂”的横幅标语分外引人注目。时任校长、校党支部书记曾永生在活动仪式上说:“我校所在地的十总镇是当年南通地区抗日活动的中心,拥有丰厚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挖掘和运用好这些资源,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我们责无旁贷。而 《大江南北》 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组织师生学好用好红刊,做到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学以励志、学以增智,是以红色文化成果助推‘中国梦’实现的题中应有之义。”

红刊进校园,重点在学用。十总中学首先要求教师带头读红刊,带头写读后感,带头参加学习心得交流会,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该校把思想教育延伸到学科教学,创造性地运用红刊来化解教学难点,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有的老师针对“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 《大江南北》 中找答案,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十总中学的每个教室里,都设有“红色图书角”。 《大江南北》 杂志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优秀学习体会文章,在教室板报和学校宣传长廊上展示。八年级学生张天惠读了 《大江南北》 刊载的 《新四军中姐妹花》 一文后,深为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在读后感中写道:“如今我们无需奔赴前线像她们一样浴血奋战,但是我们应该在革命前辈创造的安逸环境里,发扬拼搏精神,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十总中学是全区7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红刊进校园”活动的缩影, 《大江南北》 成为孩子们课余争相传阅的读物。

组织开展“交流阅读红色期刊心得体会”活动,是我们做好革命老区宣传工作的又一重要抓手。我们以镇村干部、团员青年、中小学生、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为重点对象,组织他们认真阅读 《大江南北》 ,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工作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各镇街分会评选优秀心得体会文章到区级层面交流评奖。每年9月,都有一批获奖作品被带到全区宣传工作会议上交流。兴仁镇兴仁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大学生村官顾伟燕读了 《大江南北》 刊载的 《黄旭华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一文后,深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震撼,自觉以黄旭华为榜样,勇于攻坚克难,在责任面前有担当,完成了集中整治辖区内重点河道的艰难任务,得到干部群众的夸奖。她撰写的 《甘于平凡无私奉献助力乡村振兴》 的体会文章,在南通市“交流阅读红色期刊心得体会”活动总结表彰会上荣获一等奖。

《大江南北》 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好教材,也是讲好通州红色故事、宣传通州先进典型的好平台。8年来,我组织了一批作者,自己也时常动笔,向 《大江南北》 编辑部投稿,部分稿件经编辑精心修改润色得以发表。红色故事如 《火烧竹篱笆三百里》 《渡江英雄“王排长”的故事》 《党旗在洋山港工地飘扬》 等,先进典型如96岁的红色文化传播者庄奂、甘当弘扬红色文化使者的陆子森、永葆政治本色的新四军老战士于健等。通州的读者读了这些本地的红色故事和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感到分外亲切。 《大江南北》 杂志的各位领导、编辑对通州老区宣传工作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鼓励,我对此充满了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