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期●故事会●

毛主席与警卫战士拉家常

作者:严华明


近期,读到一篇题目是 《毛主席赞扬黄桥决战》 的文章,作者叫陈长江,江苏海安人,1946年8月参加新四军,解放战争后留在苏北军区,1950年调入北京中央警卫团,1951年1月进入中南海,先后担任战士、区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等职。从1951年开始至1977年9月把毛主席遗体护送至纪念堂,他参加保卫毛主席的工作长达26年之久,后于1987年离休,著有 《毛泽东最后十年——警卫队长的回忆》 。

《毛主席赞扬黄桥决战》 是陈长江于2000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收录在 《战斗在大江南北——新四军一师老战士回忆录》 一书中,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黄桥决战发生之时,陈长江尚未参军,但知道这是新四军的一次重大胜利。作为后来人竟有机会直接听到毛主席对这次战役的赞扬,他为此深感荣幸。

1952年4月的一个上午,正在中南海丰泽园后门口值勤的陈长江,看到工作了一个通宵的毛主席出来散步。主席返回时,看见了陈长江。也许是由于眼前这位战士面生,主席朝陈长江走了过来。

陈长江向毛主席行了军礼,毛主席边点头边与他握手,微笑着问:“你是哪里人?”

“我是……”陈长江话还没说完,主席便摆摆手:“听出来了!你是苏北如皋、海安一带的,对吧?”

“是的!”陈长江忙说:“我正是苏北海安人。”

“噢……”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说,“你们那个地方,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打过不少仗啊。解放战争开始时,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毛主席又说:“抗战时期,陈毅打黄桥的顽固派,对国民党军队‘有打有拉’,抗战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很好的……你知道吗?黄桥的烧饼是很出名的。”

陈长江认真听着毛主席如数家珍般地说出这些亲切的人名、地名和事件,暗自感叹主席惊人的记忆。主席对黄桥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情况,竟比他这个当地人还要熟。接着,毛主席又问起了他和他家的情况。

“你叫什么名字?”

“陈长江。”

毛主席重新打量了一番说:“长江,这是中国的第一大江,你这个名字好记。”毛主席在后来的20多年中,一见到他,总是先叫“长江”了。

“你什么时候当兵的?”

“1946年参加苏北新四军的。”

“那你也是老兵了。”毛主席笑着说。

“不算老,不算老。”听毛主席说自己是老兵,陈长江忙不迭地说,“我们这里还有更老的呢!”

毛主席又关切地详细询问起他家里的情况,当得知他家解放前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祖祖辈辈靠种地主的地过着半年糠半年粮的生活,如遇灾荒年就无法维持生活时,深情地说:“你们家怎么也这样苦啊?”

“是的。”主席的话引起了陈长江感情上的共鸣。毛主席平易近人,像长辈和亲人一般的嘘寒问暖,使陈长江慢慢地放松下来,话也就多了。他告诉主席说:“我很小就卖给地主干活了,到15岁时已给4家地主当过长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那种情景就和高玉宝写的 《半夜鸡叫》 的故事差不多。”

毛主席说;“旧社会有不少穷人,和你家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要起来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求得人民的解放。”

陈长江立马告诉主席:1947年土地改革,他家是贫雇农,分得了地主的14亩土地,三间大瓦房和耕牛、农具,弟妹们都上了学。

毛主席高兴地说:“这是广大农民应该得到的。”

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已过去了十几分钟。

从那以后,毛主席不仅常叫他“长江”,而且也记得他的家乡和家庭情况,后来又多次叫他回家乡调查和了解农村的情况。毛主席日理万机,仍一直关心着陈长江和他的家乡,关心着黄桥这块永载红色史册的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