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是一片红色热土,上个世纪的几场革命,就有不少淮南烈士浴血奋战的身影。这片红色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几千年来根植于民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代代传承。
一
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烈焰的升起,淮南大地也星火燎原,一个个仁人志士站了起来,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不畏强暴的信念,成为淮南大地上不朽的英烈。
他们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石德宽,是被孙中山赞誉为“国魂不死”的张汇滔,是我党在黄埔军校早期组建者之一、史誉“红色拓荒者”的茅延桢,是被周恩来称赞“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是黄埔一期的红军名将孙一中,是遭受“红绣鞋”酷刑而不屈服的王影怀,是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回国奔赴鄂豫皖边区的王培吾,是抗日民族英雄方振武,是声势浩大的瓦埠暴动中遇难的17名烈士,是寿凤游击队血战黄家坝壮烈牺牲的83位英烈……
淮南大地是中共党组织最早出现的地方之一。1922年春,寿县籍青年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三人奉派回乡,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别支部,次年冬,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直属党中央领导。小甸集因此成为安徽省境内党的火炬最早点燃、党的旗帜最早举起的革命圣地。
1923年夏,凤台县白塘庙的吴云、吴震、吴霆三兄弟考入上海大学,经瞿秋白、薛卓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暑假前夕,中共上海大学党组织派遣他们回家乡创办淮上中学补习社,秘密成立了“皖北青年社”(共青团组织),建立了党支部。“淮上中学补习社党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也是安徽省早期的地方党支部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在淮南与日伪顽进行了殊死搏斗。至今,淮南大地上仍流传着抗日英雄丁文山带领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区队抗击日伪的故事;流传着新四军四支队夜袭九龙岗,解救出100多名被关押的老百姓的故事;流传着杨效春率领淮西独立团创建寿东南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二
2000多年前,寿春(今淮南市寿县)是楚国最后的国都,淮南大地是京畿之地。当强秦的战火摧毁了寿郢都城和农田庄稼之后,楚人斗争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埋了下来。在上个世纪受凌辱受压迫的黑暗时代,当中国共产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春天和希望之时,历史埋下的斗争精神和信念种子立即发芽,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淮南大地成为革命的热土。
21世纪的今天,淮南大地上的考古发现,再次让淮南市成为今人关注的焦点。
800年历史的楚国把余晖落在淮南大地,也把积累的财富和沉淀的文化交予了它。楚国的大幕落下之前,一代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在此出入,春申君黄歇、老将军廉颇、大诗人宋玉……他们那些载入青史的故事,永远在历史的时空中回响。大幕落下之后,随着战火的燃烧和城池的毁灭,无数国器珍宝埋入黄土沉睡地下,当代的城市建设和考古发现,让楚大鼎、鄂君启节、郢爰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重见天日。
位于淮南市高新区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墓,2024年5月,经中央电视台直播考古现场,令全国民众关注。专家认定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其一号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轰动全国。墓主人基本锁定楚考烈王——春申君辅佐的楚王。
武王墩墓的墓葬形制、营建工艺、出土文物代表了当时楚文化最高成就,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图景。如今,数千件文物已经从武王墩墓中发掘出来,人们通过这些文物可以窥探2000多年前这片大地上的生活情景,楚文化的风采对于今天的人们不再是过眼烟云,一个朝代的荣光在文物上熠熠生辉。
从武王墩出土的几千件文物身上,我们看到楚文化的多元、浪漫和创新。800年来,楚国由小变大、由弱到强,靠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当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淮南大地上代代相传。这种除暴安良的决心和信念,让上个世纪的淮南大地孕育了无数民族英雄,成为一方红色的热土。
淮南市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到淮南工作生活迄今已有61年,我对淮南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热爱。我眼中的淮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名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安丰塘(古名芍陂,qu b i),比都江堰、郑国渠还早300多年。这里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闻名全国的淮南煤矿,计划经济时期,华东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煤矿;上海每用6度电就有1度来自淮南。淮南人民没有排外观念,不同民族能在这里相融相生。安徽省共有9个民族乡,淮南市就占了4个。我认为淮南人民的勤劳智慧、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全局意识,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从源头上讲,都来自楚文化。淮南大地上至今还有许多地名叫“郢(y ng)”,比如张汇滔烈士的家乡张大郢孜、淮南李郢孜煤矿等等,这些以“郢”命名的地名,代代人口口相传、刊印史册,以最广泛的普及性,让楚文化在淮南大地上生生不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淮南大地上传承赓续。
(作者系淮南市原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