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小说《沙家浜》的作者和编者的辩解,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不满于《沙家浜》原剧中表现阿庆嫂、郭建光之间的“革命关系”,而要去表现他们之间“人性化”的关系。这样的理由是站不住的。难道只有描写男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只有把英雄写成狗熊才能表现人们之间的“人性”?这种辩解,不驳自倒。当然,从这里也的确可以看到近年来有些人在张扬“人性"的旗号下贩卖不健康的东西,以迎合社会某些低级趣味的做法。
小说《沙家浜》的作者还辩解说:“在小说创作上,我是有这个自由的。”不错,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自由,但因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是要发表的,因而是要受到社会的制约的,因此这种自由就不是绝对的。再说像鲁迅的一些名作以及像京剧《沙家浜》这样影响深广的作品,它们已成为经典或准经典的作品,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被广大读者所认可,活在读者心中,也成了民族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就更不能随意乱改。像小说《沙家浜》这样无原则地乱改胡编,丑化了阿庆嫂、郭建光的形象,不仅是对原作素材来源的新四军老战士和江苏常熟市沙家浜镇人民感情的极大伤害,也是对作为民族文化积淀的共同精神财富的损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历史戏说与经典翻改这阵风的兴起,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文艺界存在的问题:一些人在拓宽文学观念的旗号下和在文学市场化的利益驱动下正在把文艺创作当作一种游戏、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把文艺作品当作一种纯粹的商品,而忘记了文艺家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忘记了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