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期●特稿●

文学上的拆白党

作者:田本相


  
  《江南》上发表的小说《沙家浜》几乎引起毫无争论的批评,把一个好端端的阿庆嫂歪曲成一个“风流成性”的女人,的确触犯了众怒。但是,《江南》的主编,却对这样的批评不以为意,“不为刊载小说《沙家浜》后悔”这倒是令人吃惊的。这也多少说明我们文坛上的一些刊物“掌门人”已经良莠不分了,连美丑的起码判断都没有了。
  其实,像《沙家浜》这样的解构名著之风,早就开始了。前些年,一部电视剧把曹禺先生的《雷雨》“改编”得面目全非,竟然说成是“创造性”的;而稍后一部舞台剧《原野》同样打着“原创”的旗帜,明明是对名著的诋毁,但却有一些人硬说它是“曹禺在天之灵都能认同的"。至于在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演出中,有的舞台剧把鲁迅的一些小说解构得更是体无完肤,令人啼笑皆非,也同样招来一些人的喝彩。这些,几乎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情。
  解构名著、解构经典之风来自西方,把蒙娜丽莎抹上胡子,是这种解构的范例。于是,所谓的“先锋艺术”就公然宣言“艺术可以乱搞”。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以解构名著和经典而成为创造的。相反,解构名著行为的自身显然是缺乏创造力的招供。利用名著并以名著掩盖自己的弱智和无能,更是文明堕落的标签。名著和经典是任何解构都不能摧毁的,但是却把解构者的丑陋灵魂暴露无遗。在每一部解构作品上,都标明那些解构者是地地道道的文学拆白党,艺术的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