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期●缅怀篇●

雪域高原矗丰碑

——忆新四军老战士、中巴公路建设总指挥李道伟

作者:郭利民





50多年前,我参加了中国—巴基斯坦公路建设,至今仍常常想起修建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时,无数可歌可泣的往事,以及工程首任总指挥李道伟同志。
  中巴公路工程的主要领导,大多来自新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多出自抗日战争时的八路军359旅。但李道伟不同,出自新四军。他1923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道伟给我们讲:“皖南事变后我渡江到了苏北,先后转战淮南东分区、江南一分区、兴化分区、苏中军区。1944年,老红军陈光任新四军2师4旅政委,调我任其警卫员。每天行军作战,我紧随首长转战苏北。”
  解放战争中,李道伟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闽西剿匪时任解放军29军85师66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至1962年,他长期任空军独立团副团长,后因身体原因,于1965年12月奉命转业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他到农三师担任师参谋长。
  农三师当时刚刚成立,师部所在地巴楚毛拉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周围是戈壁滩、野森林、盐碱地;喝的水是小河沟和涝坝的水,水面还飘着红虫子;做饭取暖没有煤,要去森林里捡柴……
  1968年3月的一天,李道伟接到通知,要他去新疆军区。军区副参谋长马森代表司令员,任命他为中巴公路喀喇昆仑筑路指挥部主任(总指挥)。随即,李道伟来到阿克苏。尽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筑路的筹备工作受到干扰,但新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是从81个连队选调出近万名战士,参加修路。
  李道伟和参谋长李华仙从农一师借到40万元人民币、20万斤粮票,把陆续报到的干部战士安顿下来。按新疆军区要求,他坐镇阿克苏,秘密部署援巴前期人员的组织工作。他要操心的事太多,得不断安排抽调来的解放军战士,转往喀什、塔什库尔干,再出红其拉甫国境到巴基斯坦的洪扎古邦。他甚至还为可能牺牲的同志,紧急加工准备了一批棺木……
  在农三师召开的团、营军政主官动员大会上,他说: “同志们,我们承担的红其拉甫至帕苏路段筑路任务,是整个喀喇昆仑公路生活条件最艰苦、施工环境最恶劣、工程任务最艰险的工程路段。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喀喇昆仑公路,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新疆军区交给我们兵团的光荣任务。除了刚才我宣布的援巴条件外,还有一条要求必须达到,那就是,只有结了婚的兵团战士才能报名,接受组织的挑选……”
  他又说:“我们的任务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那里海拔高、地势险、地质条件复杂,时时处处有危险。为了祖国的荣誉,我们有可能要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结婚生子,岂不是断了香火?我就是这支‘敢死队’的总队长!我已经为自己准备了棺材。我相信兵团战士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不怕死!”
  1968年7月8日,农一师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举行了简单的欢送援巴员工秘赴巴基斯坦大会。数百人中,大部分是来自上海的支边知识青年。同时,农二师30团派出的兵团战士,大多也是来自黄浦江畔、从热血知识青年成长起来的战士。
  其实,喀喇昆仑公路国内段(从1966年开始)建设者,除了新疆军区各部队选拔的近千名战士外,主要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师和三师。国内段工程对筑路人员的选拔要求高,这次出国了,保密要求更是被摆在首位。


  我至今还清楚记得,我们走出国门那天是1968年7月26日。我们挺过高山反应,经过适应性劳动后,已是8月下旬。由于三个月后要入冬,经反复研究,决定留下三大队坚持施工,其他大队撤往国内布伦口休整。1969年4月,我们再度越过红其拉甫,从迪河往下向帕苏进军。
  那时因经济困难,员工的生活物资、施工用具、劳保用品都十分缺乏。李道伟主任心疼员工,握着大家没有手套、满是血泡的手,立刻去工地调查,把情况上报到北京。1969年夏天,我们在巴基斯坦战胜特大山洪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派来了中央慰问团,团长成学渝是总参军事交通部副部长。他深入基层,与员工们面对面谈心,了解并获得大量第一手证据和资料。国庆节后,我们领到了补发的高原真皮陆军大头鞋、厚棉被等物资,津贴也增加了。
  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大家的干劲被高度激发出来,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宁肯身掉10斤肉,誓将公路提前通”等口号。工程一大队四中队抗洪不忘抢修,竟然把便道修到了原定的工程终点帕苏。
  巴基斯坦政府用直升飞机运来芒果,慰劳中国筑路员工。工程所在地洪扎邦(土邦)土王穆罕默德·贾马尔汗看到公路后非常惊奇,盛情邀请李道伟总指挥访问洪扎。穆罕默德·贾马尔汗曾经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此次以最隆重的礼仪欢迎中方人员。李道伟到王宫时,他亲自下山迎接。在礼仪兵和身着盛装的老百姓簇拥下,罕萨河谷第一次鸣放了21响礼炮。当地百姓载歌载舞欢迎李道伟,为中国筑路队修建当代“天路”欢天喜地。
  李道伟很关心我们工程一大队文工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有空就和大队长李守信来我们的帐篷看望大家,肯定我们的排演,鼓励我们到各大队巡演。回到国内,他还要慰问陆军12医院分院的伤病员,慰问三师前进农场、一师师部、塔里木河两岸和沙井子各团场员工家属,慰问阿克苏驻军、喀什军分区、南疆军区教导营、炮团和疏附县人武部,以及沙衣瓦克公社及喀什的一些工厂、汽车大队和兵站,忙得不可开交,却顾不上自己在巴楚的家。


  1971年2月16日,我在巴基斯坦哈利格希参加了中巴公路一期工程竣工典礼。在主席台上,没见到李道伟总指挥。参加巴方便宴的中国员工纷纷询问,才知道他已经被调走了,但没人能告诉我们他去了哪里……
  2017年,我写成32万字的《秘筑中巴公路纪实》。经多方联系,我终于和在新疆昌吉干休所的李道伟总指挥家人联系上了。他的大女儿李娜告诉我:“父亲的身体常常隐隐作痛,但他一直向家人隐瞒着。他80岁那年因病住院,医生给他做全身核磁检查时,惊奇地发现老人肚子里全是残留的碎弹片。因年代太久,碎弹片已经镶嵌进腹腔的肉里……” 
  我本想在书出版时,赴昌吉干休所看望老首长,但是新冠疫情爆发,未能成行。2020年7月24日,为中巴公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工程首任总指挥李道伟与世长辞,享年97岁。 噩耗传出,原援巴工程翻译官、曾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的张春祥,二期工程筑路指挥部政委王复华,三期工程总指挥李光培,以及全国各地健在的援巴老员工纷纷发去唁电。一位援巴老兵久久地在覆盖着党旗的李道伟遗体旁垂首泪思:“老首长您慢走。1968年您率领我们万名员工,奔赴巴基斯坦担任最艰险的第一期筑路工程。忘不了您在出征动员大会上讲的话,那情那景,恍若昨日……”
作为上海知青,我永远不会忘记,50多年前,这位新四军老干部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下,带领我们参加并完成了世界海拔最高国际公路的修建,在雪域高原矗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的不朽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