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山,河南新县人,1895年6月30日生。他虽出生于中医之家,但家境贫寒,幼年在家练武,后秉承家学行医,广泛涉猎中医、西医,成为技术全面的内科医生。1936年,袁立山参加红28军,成为一名军医。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9年,袁立山进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集团军独立游击第5大队(受共产党领导),仍任军医。当年9月1日,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指使鄂东的国民党军172师师长程树芬率领两个团,地方武装王啸风、程汝怀所属部队,以及21集团军中的一部分桂系部队,共约万人,包围驻扎在黄冈夏家山、芦山坳、鹅公包等地的游击第5大队及各中队。该大队在刘西尧(大队长)、张体学(政委)、丁汝辰、汪进先、文祥等同志指挥下突出重围,转战黄冈、麻城、黄陂。在战斗中负伤的官兵,均由袁立山诊治。
1940年8月,已调任鄂皖挺进队独立团政委的张体学,与团长易元鳌、副团长熊桐柏率部东进鄂豫皖,到达蕲(春)太(湖)英(山)浠(水)边县。熊桐柏腰部负重伤急需诊治,还有二十多个伤病员也需要治疗。那时,重伤员靠担架搬运,疏散隐蔽在密林、山坳、窑棚、山洞等处;伤病员的吃喝与医治,由群众和医生分片包干负责。
蕲太英浠边县工作委员会民运部长詹绪辉和武装部长鲁教瑞熟悉地形,都说仙人冲最适合治伤养伤。
仙人冲自然条件好:一条近8公里长的弯弯曲曲的狭长山冲,四周环绕99座山峰,主峰海拔1175米,常年云雾缭绕,植被茂盛,盛产黄连、茯苓、桔梗、丹皮、石耳、木耳等中药材,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悬崖峭壁比比皆是,崖壁上石洞很多。其中,西岭有石洞,人称“万人洞”,高1.5米,宽1米,深8米,是当地人躲避兵祸之所。那里是蕲太英浠边县的革命摇篮,群众基础好。全冲有十多个屋场,33户170多个居民都是贫苦农民,拥护共产党,支持革命。1930年,当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老红军老党员詹绪辉、田双贵、田月光等就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并在1939年春建立了党支部。当时,新四军伤病员的生活由当地党组织负责。譬如,蕲太英浠边县百名较重的伤病员的生活,由仙人台区区委书记林冈和委员田双贵负责;桐山和将军山近200名伤病员的生活,由桐山冲区区委书记黄必德和委员陈开先负责;乌沙畈50名伤病员的生活,由田家桥区区委书记黄明清、委员姜景清及工作人员彭一门等负责。
蕲太英浠边县县委下设10个区委,都是党政军一体,工作人员经常一天换一个地方,多半在夜间活动,主要任务是掩护伤病员。蕲英浠边县县委决定在仙人冲成立秘密的新四军县级野战医院,地点就在石洞内。
为提高医疗水平,野战医院在仙人冲普陀庵开办了两期医务学习班,每期一个月,共培养初级医护人员50人。学员是从主力部队和蕲太英浠边县区抽调来的。袁立山担任主讲老师,除了教授医药护理知识外,还教授武术。学员完成短期培训学习后,仍然回到各自的部队和区去。袁立山在出诊时,经常指导学员解决治疗中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医术水平。譬如,蕲春县牛冲的田肖明是一位老红军,1931年曾担任大同苏维埃青少部委员,虽然不识字,但在学习班里经过袁立山的耐心指教,学会了针灸、推拿等技艺,除了给伤病员护理外,还在牛冲一带及毗邻的安徽省太湖县玉珠畈等地为患者服务,经手治愈了近百名患者。袁立山也被学员、伤病员和群众称为“好医生、好院长”,享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为保护伤病员的安全,野战医院设在不固定的石洞中,手术大多在那儿进行。正常情况下,手术后,伤病员就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护理人员和群众为伤病员喂饭、换药、站岗放哨。全冲群众都有放哨任务,如果发现敌情,放哨人员就会敲梆喊叫:“牛吃了禾苗啦”、“XX快回家吃饭啰”。
听到这些暗号后,仙人冲的群众就将伤病员迅速转移到深山老林的石洞内隐藏起来。仙人冲12名青年踊跃参加区游击便衣队,保卫伤病员的安全。
袁立山给熊桐柏治好腰伤后,便要求回到原独立游击第5大队。张体学耐心地劝说袁立山,希望他留在县野战医院工作。因为当时蕲太英浠边县的伤病员有200多人,其中重伤员近百,急需治疗,而袁立山医术高,人才难得。袁立山同意了。上级正式任命袁立山为蕲太英浠边县野战医院院长。
1942年,县野战医院正式授番号为新四军第5野战医院,袁立山任院长、余艮桂任指导员。开始时全院只有3名医生、3名看护员,其中就有太湖县玉珠畈的女青年王新华。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鄂皖边区直属大队部决定从各根据地招收18名男女青年到医院学习护理工作,增加野战医院的力量。袁立山院长和其他3位医生给新学员教授医学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知识,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新四军5师先后办了4期医训班和1期卫校,共培训卫生科长、队长、医生、司药、看护长等300余人。
1943年夏,新四军5师李先念师长腿部受伤,无法行走,袁立山与担架队员来到位于将军山下、太湖县玉珠畈杨家老屋,找到支持革命的士绅杨远源,一同前往将军山上的百花洞。杨远源负责李先念的生活安全,袁立山负责为李先念治疗。
那时条件艰苦,药品匮乏。袁立山用盐水代替消毒剂,用猪油配草药代替止痛药,用压迫止血法或仙鹤草代替止血剂,用绣花针代替手术针,用消毒后的丝线代替手术缝合线,仅有的一点苏尔福明、依克度、红汞等,要留给重伤员用。经过袁立山的精心医治,十多天后,李先念伤愈了,被新四军5师鄂皖边指挥部政委赵辛初接走。临别时,袁立山将一本 《中西良方大全》 药书和一个药篮子送给杨远源作纪念。
1945年冬天,新四军第5师命令蕲太英浠边县的武装和工作人员,集中到蕲春县大桴冲整编,之后开往礼山(在今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附近集结,但60多名伤病员不能同行。于是鄂皖边区党委决定,留下蕲太英浠边县县委委员詹绪辉全面负责伤病员工作,桐山区区委书记黄必德、田桥区区委书记查信中协助詹绪辉,野战医院院长袁立山负责伤病员的医疗诊治。袁立山接受任务时说:“有我在,就有伤病员在。我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一位伤病员落到敌人手里!”
野战医院到一个村子最多住半月左右,最少只住两三天。遇上小股敌人,医生与看护员便拿起武器,与警卫排一道将敌人消灭;遇上大股敌人就游击回避,将伤病员隐藏起来。
袁立山在野战医院工作7年之久,经手医治好的伤病员数千人。由于叛徒出卖,1946年10月,袁立山在仙人冲破沟洞被敌人抓捕,受尽毒刑后壮烈牺牲,时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