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期●红色传承●

耄耋老人吴孝桐 挖掘红史育后人

作者:李怀利


  安徽省萧县关工委名誉主任、今年89岁的吴孝桐老人,离休后一直从事党史军史尤其是新四军历史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工作。300万字的手写稿,10余部专著,100多篇研究文章,以及两座抗战英烈纪念碑、5尊英烈塑像和数不清的报告会,记述着吴老数十年如一日传承红色基因的不凡历程。
  为抢救挖掘抗战史料,吴老或徒步、或骑车、或乘公共汽车,在全县范围内和周边市县区,寻找抗战老战士、英烈后代、地方党史知情者了解采访。有时为求证一个准确时间、一个事件、一次战斗,不知要找多少人、往返多少路程、花费多少口舌。去年夏天,他得知一个叫火野苇萍的日本随军记者在《麦田里的兵队》一书中,记述了70多年前日军在萧县孙圩子惨遭失败的事情。为求证这一历史事实,他不顾年迈,顶着高温酷暑,立即赶赴萧县城外30多公里的孙圩子村,找乡村干部座谈,找亲历者采访,到日军住宿过的徐家祠堂现场察看。看着刀痕依稀、弹洞依存的墙壁,吴老仿佛看到当年的抗日战士趁着夜色挥舞大刀向鬼子砍去、击毙200多名敌人的激战场景。之后,他连夜将这次战斗经过赶写成讲稿,到全县各乡镇学校宣讲,同时建议萧县关工委和当地党委政府把徐家祠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年来,他还赴北京、合肥、徐州、郑州、商丘等地,采访抗战英雄和老干部、老战士,挖掘、搜集、整理出许多宝贵的史实资料。
  为给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乡土教材,近年来,吴老先后编辑出版了《淮海决战在萧县》 《抗日烽火》 《萧县地方抗战史》 《萧县抗战中的新文化运动》 《凤岭霞光》 《隐蔽的游击根据地——萧铜》等10多部专著。殊不知,这对于不会使用电脑,全凭一笔一划写出来并一次次修改校对的吴老来说,需要花费多少心血、汗水,克服多少困难。其间,他还要跑资金,联系出版社,落实印刷厂。但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吴老为英雄立传、为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的脚步。
  在为英雄立碑、塑像的过程中,吴老更是一路奔波,一路深情。打响萧县抗战第一枪的黄庙战斗,规模虽然较小,但战果丰厚,影响重大,当时上了《大众日报》,受到新四军领导的高度赞扬。那是1938年8月23日下午1点多钟,萧县党组织挑选出5名精干的武工队员化装成送菜的农民,混入黄庙据点,趁日军午睡之机,仅用10分钟左右时间,除让1人侥幸逃脱外,全歼其余20名日军,缴获18支三八大盖、1挺机枪、1把手枪及大量物资,而我方无一人伤亡。为让后人记住这次著名的战斗,吴孝桐和新四军研究会的其他负责人一起,一次次找有关部门和领导申请资金,协调征地事宜,请著名书法家书写勒刻碑文。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凝聚着吴老等人心血的“黄庙战斗纪念碑”落成,并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此后,这里成了萧县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在为陈履真烈士竖立大型纪念碑和为王宪仲等5位烈士塑像过程中,吴老更是费尽了心机。他从遴选人员,到选址选料、撰写碑文,都亲力亲为。尤其是有的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照片,个人及家庭信息缺失,他通过各种渠道,四处联系打听,广泛征集照片和资料;实在征集不到照片和资料的,就请人画像让家人认可后再作样稿塑像。连日的奔波劳累,让吴孝桐多次病倒过,但他不改初衷,终在困难重重中圆了心愿。每逢清明节或重大节日,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前来祭奠缅怀先烈时,吴孝桐感到无比欣慰。
向青少年普及党史知识是吴孝桐发挥余热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多方争取和努力下,萧县在烈士陵园及周边建立了10多个党史教育基地,他经常到这里开展党史教育。他还经常组织带领“五老”,到县老年大学、鹏程中学、萧县武警中队、杜楼中心小学、丁里小学、龙城镇中心小学、寿楼小学等地作报告120多场,有时还被请到宿州市和周边市县讲解宣传萧县地方党史、全民抗战史,以及英烈的感人事迹。由于宣讲的是当地的人、当地的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