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7年人民军队正式创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在掌握与控制军事力量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虽还未建立起一支独立的军队力量,但为日后人民军队的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史料的总结与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黄埔军校中的军事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自身力量薄弱,还无法独立建立武装部队,又面临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革命处于低潮期。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采取积极合作策略,向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发出合作提议。
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与国民党合作创建新型军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军事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1924年6月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的创立,是国共合作创建军队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包括招生在内的各项建校工作。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起了党代表制度、政治部制度和各类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共青团员报考军校,并派优秀党员干部在军校中担任干部与教员等职务。彼时,刚从法国回来的周恩来曾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萧楚女、恽代英、聂荣臻等人也先后从事教育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
在黄埔军校广泛地开展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实践。周恩来到职后对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大力整顿,健全了政治部组织机构,丰富了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拓宽了政治工作的辐射范围。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军校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政治教育体系。在课堂上,周恩来增设大量政治教师职位,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师资力量。在他的主持下,政治教育计划被重新修订,增设了政治课程并完善改革了课程结构与内容。在课堂外,周恩来每周安排政治讲演会与特别讲演会,邀请不同的共产党员来校为学生作政治演讲,风趣生动的演讲大大激发了师生们的反帝爱国热情。政治部还在每周组织政治讨论会与政治问答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政治问题,也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自主地接受政治教育。同时,政治部除编写大量通俗易懂的政治辅导教材外,还向学生宣传共产党办的 《向导》 《中国青年》 等政治刊物。此外,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参与的军校校报和刊物,如 《黄埔日刊》 《火花》 等也在学生与社会群体中被广泛阅读。寓教于乐在军校的政治教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军校成立各类剧社、俱乐部,编写导演政治剧目与歌曲,在校内外广受好评。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外,中国共产党还组织军校学生广泛支持并参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与学生运动,在实践中体悟理论精神。
共产党人为黄埔军校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聂荣臻元帅曾说:“黄埔军校是在我们党和苏联的大力协助下创办的,党在军校中有很高的威信。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完全是我们党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党在政治工作方面威信最高。”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组织下,黄埔军校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培养了为革命军事活动作出突出贡献的军事人才。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促进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发展,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也为日后共产党自己独立领导军队奠定了组织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虽然有了军事实践的初步探索,在独立建军方面依然没有落实到具体实践,处于“我们帮助了国民党建军,开始认识了军队的重要,但不是自己搞,而是帮助别人搞”的状况。
在北伐战争中的军事活动
随着国共合作的顺利开展,中国共产党除了积极参与黄埔军校的建校工作外,还积极利用已有资源开始了独立掌握与建设军队的初步实践。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直接掌握的军事部队与军事人才,不仅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为了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
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武装力量的首次尝试,从周恩来领导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开始。1924年,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孙中山认识到军阀部队始终不可能是革命的军队,必须要建立一支由自己领导的革命军队。于是,大本营铁甲车队在苏联与共产党的共同帮助下初步建立。但由于初建的铁甲车队士兵素质较差,难以在战斗中发挥应有的战斗力。因此,同年11月,在得到孙中山的同意后,周恩来着手改组并扩充铁甲车队的规模。为提高铁甲车队在政治、军事训练上的水平,周恩来从黄埔军校选调优秀共产党员担任铁甲车队的干部,包括担任队长的徐成章、任副队长的周士第、任党代表的廖乾吾,以及任军事教官的赵自选等人。兵员方面,有大批素质较好的工人、农民与革命青年,被中共广东区委从广东、海南选调来培训。改组扩编后的铁甲车队虽隶属于“大元帅府”,但实际上其日常工作都是直接由中共广东区委进行管理。可以说,改组后的铁甲车队实际上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
其次是在北伐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创造以少胜多典范的“叶挺独立团”。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广东区委与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李济深商定,以铁甲车队全体官兵为基础,以黄埔军校中抽调的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为骨干,并从两广地区以及湖南招募大量工人、农民及进步青年组成新的军队。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正式成立,叶挺任团长,故又被称为“叶挺独立团”。全团排以上军官基本都是共产党员。该团虽名义上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4军,但实际上由中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且独立团内部设中共支部,各营均建立党小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先后参与了攻占攸县、武昌等数次战斗,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铁军”。北伐战争后,以叶挺独立团骨干为基础扩编的部队,先后参与了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最早的主力部队之一。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军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然后是中国共产党对贺龙部队的改造。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共中央派出一批共产党人深入国民革命军第9军开展政治工作。其中以周逸群为首的30余人被派进贺龙独立师做工作,给贺龙及其部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深深感染了贺龙,而他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也在革命中逐渐坚定。不论是当时的贺龙独立师还是日后扩编的第20军,均由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也正是因此,周逸群在贺龙部队中建立政治机关,并在贺龙的帮助下在部队中开展政治活动,发展党员。贺龙在革命低潮期依然全力支持共产党,率领20军参与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对贺龙部队的争取,为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掌握并领导军队争取了丰富的兵士资源。
最后,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时期掌握的其他军事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军事实践的宝贵成果。其中包括,朱德在南昌创建的南昌军官教育团、卢德铭任团长的武昌警卫团,以及广州国民政府在武汉建立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些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武装团体,不仅为中国共产党保留了大量军事骨干,也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北伐战争时期的军事实践活动直接掌握了部分革命武装,为大革命失败后武装起义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武装资源,也为党独立创建军队,开展武装斗争,创造了基本条件。
将军事运动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工农革命运动一直是早期工作的重点。随着大革命的展开与深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工农运动与军事运动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开始将二者有机结合并提出要建立工农武装的要求。这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创建以工农武装为基础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1925年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并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想要成功,发动农民工人起来斗争是关键。自此之后,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群众运动迅猛发展起来。5月30日,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与学生团结起来在上海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帝国主义的罢工游行。随着上海工人运动的开始,五卅运动的浪潮很快席卷全国,参加运动的群众也从工人发展到学生、农民等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人士。五卅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与军阀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推动了群众反帝反封建意识的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联合各阶级进行斗争的威力。
随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以前所未有的猛烈之势发展起来,其中包括在广州和香港的省港大罢工、1926年至1927年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等。工农革命运动也逐渐走向组织化、正规化。192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汉口设立办事处,旨在指挥周边各省的工人运动。同年12月,湖南全省总工会顺利改组,并在1927年吸纳会员32.6万人。各个大、中型城市都陆续成立了统一的工会,湘鄂赣等地还组织了数量庞大的工人纠察队。这些纠察队在大革命失败后,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组建人民军队的重要来源。同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工农问题的重要性。毛泽东在作名为 《工农商学联合问题》 演说时明确指出,国民革命是各阶级联合在一起的革命,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一切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是农民问题的解决。中国共产党还联合国民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班,为的就是提高军事人才在农民运动中的领导能力。周恩来在讲习班中讲授的 《军事运动和农民运动》 的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农民运动在军事运动中的重要性。讲习所为全国培养了众多农民运动的骨干。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开展的工农运动,为党积累了宝贵的武装斗争与组织发动群众的经验,也为日后中共创建以工农为基础的人民军队,并领导其开展武装斗争积累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