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既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是周恩来诞辰日。周恩来与雷锋,一位是共和国总理,一位是普通的士兵,不同的是身份,共同的是都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一生。
周恩来是雷锋精神的最早概括者和倡导者、推广者。1963年,他为“学雷锋”活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一题词,是对雷锋精神全面、系统、明确、精辟的概括,是雷锋精神的精髓,指明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方向。
《中国青年》 与 《解放军报》 的红色手迹
1963年2月7日, 《人民日报》 发表通讯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评论员文章 《伟大的普通一兵》 和 《雷锋日记摘抄》 ,详细介绍了雷锋的事迹和雷锋日记中的闪光思想。当晚,周恩来亲自给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打电话,说:“雷锋是个好战士啊!要估计这个战士影响很大,需要很好地宣传这个典型!”
同时,他要求报社应该对雷锋日记进行认真核对、搞清楚,对于日记中摘录的别人的话,应该注明出处。原来雷锋在1960年1月的一篇日记中,记载了 《唱支山歌给党听》 一诗,但这并不是雷锋的原创,而是改编自别人的作品。按照周恩来“搞清楚”和“注明出处”的要求,报社编辑部仔细核查了雷锋日记,并对其中一些内容做了妥善处理。这件事情不仅反映出周恩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宣传和学习雷锋活动的高度重视。
2月9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2月15日,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中国青年》 杂志决定出一期“学雷锋专辑”,并于2月上旬请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在接到编辑部的信后,很快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随后,毛泽东也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周恩来把题词交给编辑部以后,仍在思索如何准确概括雷锋精神实质的问题。他得知毛泽东的题词内容后,又反复地阅读雷锋日记和雷锋事迹报道,进一步考虑如何将毛主席的号召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动准则。
2月26日,就在 《中国青年》 第5、6期合刊“学习雷锋专辑”付印的这一天,周恩来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解放军政治工作会议联合举行的报告会上,进一步阐发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容,首次系统地概括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坚定的阶级立场,表现在爱憎分明上;充沛的革命精神,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上;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表现在公而忘私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表现在奋不顾身上。”
这次报告会以后,周恩来为了更精炼、准确地表述雷锋精神,又多次阅读、研究雷锋日记,感到以前的题词言犹未尽,想再次为学习雷锋题词。
一个周末的晚上,周恩来来到北京三座门军委办公厅的小礼堂,找来总政治部有关领导同志,让他们出主意帮助怎样给雷锋题词。总政的领导把关于全军学习雷锋的通知精神向周恩来作了汇报,表示领导题词的事不好出主意。这时,周恩来注意到解放军报社社长华楠在现场,于是握着华楠的手说:“我想了4句话: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我感觉需要推敲、修改。”
华楠一听总理感到第4句还需要斟酌,希望能像前3句一样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憎爱、言行、公私)具体表达出来,于是和军报同去的两位同志一起商量,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用词,后来又打电话请报社夜班的同志一起推敲。据当时值夜班的解放军报社副社长兼总编室主任吕梁后来回忆:“因为时间紧急,要求一个小时内提出修改意见,大家想了好几个修改方案,经过反复比较,感到所有方案都不理想,没有达到总理预期的要求,我也深感惭愧。最后认为还是总理的题词概括得比较准确,有点不对仗无伤大雅。总理后来采纳了军报的意见。”
言及周恩来第二次为学雷锋题词的情况时, 《中国青年》 杂志总编辑邢方群也有类似的回忆:“当年, 《中国青年》 杂志首先得到毛主席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周总理又接到解放军总政首长的信,约请他再次题词在 《解放军报》 上刊发。于是,周总理才又作了第二次题词。”
王江云也曾回忆:“有一次我们前去拜访邓大姐,邓大姐谈到了总理再次为雷锋题词的经过。她说:‘已经是深夜了,他又一次翻看了 《雷锋日记摘抄》 ,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沉思了近一个多小时,才坐下来写题词。’显然,周总理是根据毛主席题词的内涵,经过深思熟虑,高度概话了应该向雷锋同志学习什么,为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很快,周恩来第二次为学习雷锋的题词送到了解放军报社。3月6日,即首都各大报发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二天,周恩来这份后来深入人心的题词手迹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在 《解放军报》 上一同独家发表。
日记蕴含的精神与题词助推活动的开展
1963年3月30日晚上,天全黑下来了,军事博物馆“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的讲解员忙碌了一天,正准备关门离去。突然,一辆小车驶进院内,周总理从车上走了下来。讲解员考虑到周总理劳累了一天,连晚饭都没吃就赶来参观雷锋事迹展,只选了几条有影响的雷锋日记作介绍,可周恩来却指着那些没念的雷锋日记说:“你念,你念……”他一边听一边戴上眼镜、站在旁边仔细地看。
看完展览,周恩来久久不愿离去,又提出要看看雷锋的日记原文。军博的同志赶快拿来雷锋日记的笔记本。周恩来翻到雷锋的最后一篇日记观看,是1962年8月10日记下的,原文为:“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句话对我教育很深。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今后,我要更加珍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周恩来看后合上雷锋的笔记本,才匆匆离去。
同年5月2日至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各大区书记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杭州会议。其间,周恩来向他推荐了雷锋日记。11日,毛泽东在会上重点谈调查研究问题时,谈到了雷锋:“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他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一个普通的士兵享受如此殊荣,使人们对这位士兵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
1965年10月10日,周恩来又一次题写了雷锋日记中的一段名言:“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录雷锋同志选句?周恩来”周恩来题词的内容与雷锋日记中的原文相比较,虽然个别字词有所改动,但仍然保留了原义。
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相关题词,一次次推动着学雷锋活动的开展。从196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雷锋题词的有19人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委员以上的题词25人次,元帅、大将、上将21人次,省军级共220多人次。2012年,世界吉尼斯纪录通过认证“雷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
在雷锋精神的形成、发展和整个学雷锋活动中,周恩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仅高度认同雷锋的精神风范,而且在中央领导人中首先概括提炼出雷锋精神,深刻阐释了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雷锋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范式。
话剧的诞生与电影的问世背后
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广泛开展后,周恩来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学雷锋活动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为此,他不仅重视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渠道进行宣传,还鼓励采取话剧、诗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手段,以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际效果。
早在1963年1月24日,周恩来在接见上海文艺界人士时,就鼓励艺术家们应该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并最早号召文艺界捕捉雷锋这样的典型人物:“东北有一个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这年元宵节,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团长贾六(本名贾世魁)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工作者联欢会,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要把雷锋的事迹搬上舞台和银幕的指示,心绪难平,他连元宵都没顾上吃就连夜赶回沈阳。
下了火车,贾六直奔八一剧场,组织在那里参加春节演出的党员召开临时会议,向大家传达了总理的指示,表示集中力量创作、排演话剧 《雷锋》 。正当贾六等人紧张筹备的时候,沈阳军区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军区领导打电话给贾六说,干部们听说“抗敌”要演 《雷锋》 ,都想先睹为快。会期只有6天,算上放假1天,也只有7天时间!刻不容缓,包括贾六在内的6名创作人员立即分工赶剧本,同时贾六派人组织成立剧组、选定演员。第二天一早,第一幕的本子写好后,所有演职人员都在剧组里刻蜡纸、印刷、背台词、排练,道具布景也同步进行。
导演刘玲、江波看中了比较活泼、和善的张玉敏,特别是张玉敏那张圆圆的脸,和雷锋的形象很接近。大雷锋10岁的张玉敏见过雷锋,那是在八一剧场听过雷锋的事迹报告。台下的他,为雷锋的苦难身世流过泪。很快,张玉敏就到雷锋班去体验生活,一点点地体会雷锋的思想感情。7天7夜之后,五幕八场话剧 《雷锋》 排练定型并演出。
话剧 《雷锋》 编演成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这年7月,军委调剧组赴北京向三总部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据后来统计,在北京的两个多月里,共演出50多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
7月31日晚上,剧组在中南海怀仁堂剧场演出 《雷锋》 。在剧场里,一位工作人员找到贾六并通知他,毛主席晚上来观看演出,让他不要声张。贾六赶紧联系总政文化部的领导,那位领导打电话到总理家,才知道总理在主持召开庆祝建军节的会议。晚上近7点半,贾六正在等待总理到来时,突然看到毛主席的身影已投到了金丝绒的幕布上。毛泽东一走进剧场,观众和演员都站起来热烈鼓掌。贾六的心却提到了嗓子眼。晚7点半,话剧准时开演。第一场结束时,周恩来和罗瑞卿等走进了剧场,原来周恩来只晚到了一步,为了不打扰演出,才在门口等到这时入场。
一直在舞台灯光室凭小窗观察反映的编剧之一靳洪看到,一出戏里,毛主席和观众一起开怀大笑和热烈鼓掌40余次。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和观众一起站起来热烈鼓掌。接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走上舞台,祝贺演出的成功,并与身边的演员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刘改地是贾六的爱人、田华的堂妹,当年是田华把她从河北唐县老家带出来参加革命的。在话剧 《雷锋》 中,她扮演护士和山东大嫂两个角色。多年以后,刘改地受访时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剧团规定谢幕时,任何演员都必须站在规定好的位置上,但合影时,总理怕照不到她,坚持把她推到了自己的前面。结果,毛主席接见剧组那张大照片上就看不到总理的身影。
小个子的“雷锋”张玉敏被挤到人群后头,他心想,雷锋几次做梦见到毛主席,实际上一次也没见到,我演雷锋,毛主席就在我跟前,也不能握个手,真是太遗憾了。他正想着,毛泽东和前面的人握了手就四下看,似乎在寻找“雷锋”。这时,张玉敏挤到了前面,周恩来拉他上前,对毛泽东说:“这就是雷锋同志的主演!”张玉敏终于握住了毛主席的手,他一肚子的话却激动得一句也没说出来……
可以说,话剧 《雷锋》 是周恩来亲自点题创作的,如果没有周恩来的重视和支持,就不可能有该剧的诞生和成功演出,当年的主创团队都有这种感受。
话剧 《雷锋》 的成功演出,及时地配合了全国学雷锋热潮的兴起。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原话剧 《雷锋》 的基础上,创作出了电影 《雷锋》 ,于1965年3月5日在全国公映。
开展学雷锋活动以来,周恩来多次表示他自己也要向雷锋学习。他曾说过,虽然自己不能像雷锋那样推那么多的砖,但要像雷锋那样,加倍地为党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他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当作最挂念的亲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融进生命的每一分钟。周恩来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的写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是周恩来的至理名言。他们的话,凝聚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显示了他们不朽的人格魅力。在他们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实践着自己的理想。每每有人提及周恩来与雷锋的名字,心里总有一种暖暖的感动,因为他们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仪的楷模、学习的典范。
(作者系雷锋文史馆名誉馆长、雷锋文史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