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期●故事会●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杨威林

是一张上海解放后不久拍的照片,照片上的三个年轻人,都是我父亲老家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岭上畈村(今大唐镇上余村)的。中间稍高一点的叫章木,左边穿西装短裤的叫佑松,右边穿军装的就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杨伯成,1927年12月出生,1944年12月加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北撤,被编入华野一纵。解放战争中,父亲先后参加了莱芜、鲁南、孟良崮、淮海、渡江,以及解放杭州、上海的战役战斗。

照片上的三个人神态各异,也反映出三人当时的状态。当初三人家庭条件都属于比较好的,都上过学,我父亲还读过一年初中,在当时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中间的章木尽管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但依然能看出农家出身的憨厚神态。和章木相比,佑松的穿着打扮前卫时髦多了。

这张照片是我在宁波的堂叔家里找到的,是父亲送给堂叔留作纪念的。照片背后的信息和父亲当年日记也印证了这一点:“吾兄送岐永?右为吾兄伯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九兵团二十军政治部?1949年8月1日”。

父亲随解放大军入城后,见到了在上海一家丝厂做苦工的我姑姑杨雅香,以及姑姑的同村小姐妹招弟,还有父亲的发小章木、佑松。但无论是姑姑、招弟,还是章木、佑松,都极力劝父亲脱下军装回乡。父亲在7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又逢星期(日),下午有空闲时间,便到雅香处去。照例还是一样她仍竭力劝我回家,而今天比前次更厉害了,竟呜咽起来。她说的话完全是旧的一套,什么应回去看看年老的父亲呀,应回家成家立业啦,在军队有什么好处……等等,其他类似这些话当然更多,而招弟、章木、佑松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如此不懂事,真使人闷心……”7月31日的日记中父亲又写道:“今为礼拜天,因下午得出发,上午有空,决心到雅香那里去一趟,以对她有所安慰。到了那里以后,等吃好午饭,章木及佑松又硬要去拍照片,这本来对我很不感兴趣,而且特别觉得麻烦,但一想,这些可以让步,如处处不合他们的心意(虽这些都属不对)使他们不高兴也不必要,所以也照他们办了。”

从他们拍的这张合影照上可以看出,尽管父亲当时已是连级军官了,但由于常年征战和部队艰苦的生活,无论衣着还是气色在三人中都是最差的。这也是当时姑姑她们劝父亲离开部队的主要原因。但这些都没有动摇父亲的信念。就在拍完这张照片后,父亲又跟随三野大军南征北战。抗美援朝战争中,父亲作为师作战参谋先后三次入朝参战(前两次随20军60师,后一次随23军67师),在长津湖战役中,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打败了美军王牌陆战一师。直到1958年,父亲才随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父亲随20军回国休整期间,还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

1969年,父亲作为23军67师201团3营政治指导员参加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由于多次负伤和生病,1979年父亲转业回到浙江绍兴第七中学担任副书记、副校长,从事教育事业。1984年离休后,父亲参与筹建了绍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参与编辑整理 《绍兴县志》 《诸暨抗日战争史》 ,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直到2012年因身体原因失去工作能力。

如今,看着父亲在上海拍的这张老照片,回顾父亲平凡而光荣的一生,我深深理解了父亲当年的选择,明白了父亲座右铭“位卑未敢忘报国,力微也能作贡献”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