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期●缅怀篇●

四访抗日英雄朱亚民

作者:唐国良


日前,得悉抗战时期新四军浦东支队(淞沪支队)的支队长朱亚民逝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痛。回想起多年来聆听朱老教诲时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尤其是他病重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浦东发展的一举一动,深深地感动了我,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朱老是浦东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他在抗日战争十分艰难的时期,在日伪军重兵把守的上海郊区,带领新四军浦东支队的英雄儿女,以血肉和生命的代价,与凶残的日寇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浦东支队因而成为一支威震日军的英雄部队。1945年2月16日,新华社记者梁山在浙东根据地(当时浦东为浙东根据地的一个区)创办的《新浙东报》上,发表了《新四军在浦东》一文。文中,称浦东支队为“浦东人民的灯塔”,朱亚民为“浦东人民抗日武装的领袖”。而闻风丧胆的日军悬赏10万军票对朱老进行通缉。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迟浩田赞誉朱老是“威震敌胆真英雄  峥嵘岁月汗马功”,《文汇报》以《浦东的“平原游击队”》为题作长篇报道,而朱老在抗战中的斗争故事,比著名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更为精彩、更具真实性。
  1982年朱老在苏州离休后,经常到当年战斗过的奉贤、南汇、川沙等地走走看看。记得我在川沙县委工作期间,曾多次见到朱老,如1991年6月朱老到川沙参加老干部纪念建党70周年座谈会,以及川沙建县80周年活动。朱老高大魁梧的身材,慈祥的笑脸,只要见一面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2001年,我参与浦东新区政协征集文史资料工作,多次到苏州探望朱老时,有机会面对面地聆听朱老的历史回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第一次是2001年初夏,建党80周年前夕。
  当时政协领导分配我负责文史资料工作,为了落实首部文史丛书《人物春秋》的组稿工作,我和原川沙党史办公室的沈润章同志以及政协办公室的宋忠献同志,前往苏州探望朱老,着重了解朱老在浦东革命斗争的情况。朱老的家位于苏州老市区河边一幢很普通的二层小楼里,虽然俭朴,倒也安静。
  朱老见到浦东来的客人,十分高兴,让老伴把自己从床上扶起来,并热情招呼我们入座。听朱老的老伴介绍说,朱老身体过去一直很硬朗,近两年因脚部患有骨刺,行走不便,只能卧床休息,平常的生活起居由老伴照顾。朱老的老伴潘兰珍也是一位在战争年代曾获得过三枚军功勋章的老战士,原是部队的卫生员,两人结婚后,因为革命斗争的需要,一直天各一方,解放后才得以团聚。离休后,两位老人相依相伴,安享晚年。
  我们说明来意后,朱老爽快地给我们谈起了过去的战斗经历。虽然朱已经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分健谈。
  “我是江苏常州人,在香港入的党,当时在廖承志同志领导下开展工人运动。后由于工作需要调回上海。不久,又让我化名‘诸亚民’到浦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军委书记。浦东离大城市上海很近,是日本鬼子重点控制的地区,据点林立,日伪军又反复‘清乡搜剿’,但我们浦东支队紧紧依靠当地老百姓,依靠地方党组织,不仅站住了脚,还一次次地痛击了日伪军。”朱老给我们讲起战争年代的经历,从工人运动讲到武装斗争,从打击日寇讲到救护美军飞行员,一桩桩往事历历在目。“我们营救美军飞行员的这件事影响很大,不仅拆穿了国民党一直吹的上海附近没有共产党的牛皮,在国际上影响也不小,使大家都知道八路军、新四军坚持在敌后抗战,连上海这样日军的战略要地,也有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听着朱老的讲述,我们感觉到了那浓浓的战火硝烟,感受到朱老那种革命军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虽然朱老离开浦东已经很多年,但对浦东的一草一木还是那么熟悉,一座座村子,一条条道路,一位位故人,朱老都能娓娓道来。尽管身体原因他不能久坐,但为了说话方便,他坚持坐着与我们交谈,结束前还和我们合影留念。
  转眼到了中午,为了不打扰朱老休息,我们准备告辞。朱老坚决不答应,一定要留我们吃午饭。我们得知朱老为了我们的到来,已经提前一天让老伴准备了饭菜。饭后,我们向朱老辞行,并讲好等书出版后,一定专程送达。朱老不能下楼,让老伴把我们送到门外。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集体努力,新区政协编写的第一本文史丛书《人物春秋》,终于按期完成了。当看到政协委员们手捧《人物春秋》认真阅读时,看到此书被图书馆、资料室、档案馆作为地区重要资料永久保存时,自然会想到要尽快把书送到朱老手中,让朱老也看到书中《难忘的浦东抗日游击战——访原新四军浦东支队支队长朱亚民》一文。
  2002年12月19日,我和黄松年同志以及政协办公室的陈斌同志,再次前住苏州探望朱老,给朱老送去刚刚出版的《人物春秋》。黄松年同志是川沙县委的老领导,也是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小组的领导、《人物春秋》一书的副主编。朱老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他一边翻看我们带去的两本关于浦东的画册,不时询问浦东的发展情况。当我们给朱老说起浦东的巨大变化时,朱老感到无比欣慰。朱老还问起他曾经工作过的南汇、奉贤的情况,体现出一位革命老前辈对工作过地方的一腔深情。
  2006年11月,浦东新区一批热爱文史工作的同志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浦东地区历史文化的学术性团体——浦东新区文史学会。学会成立后,在编纂的文史丛书《近代浦东散记》中,在刊印的《浦东文史》杂志“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七十周年”专辑中,都可以阅读到新四军浦东支队的战斗篇章,可以看到朱老的战斗身影。工作之余,学会的同志自然又想到要去看望革命前辈朱老。尤其是2009年5月得知要组建新浦东,南汇区即将与浦东合并的消息后,看望朱老的心情更为迫切,因南汇是当年新四军浦东支队的主要战场,著名的大团镇锄奸、朱家店大捷、李家桥歼灭战等都发生在南汇地区。可经反复联系,朱老家中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了朱老已退休的儿子朱建强先生的手机号,通过朱先生才了解到朱老因生病开刀,已住院一年有余。
  2009年8月13日下午,笔者与新区党史办主任柴志光以及文史学会编辑部副主任陈佩芳、龙鸿彬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朱老。94岁高寿的朱老近年连遭不幸,与他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潘兰珍2008年离他逝去,他自己由于动了大手术只能常年卧床。尽管朱老因动了手术无法讲话,但双眼有神,听力尚好,思维清晰,在与疾病顽强搏斗的同时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报上重要的消息让儿子读给他听。当我们送上记载有朱老抗日事迹的《近代浦东散记》及《浦东文史》杂志,翻到杂志上朱老的照片时,朱老脸上不仅露出了笑容,还抬起双手与我们紧紧地握在一起。当我们拿出预先准备的新浦东地图给朱老看时,站在一旁的朱建强先生讲:“南汇并入浦东的事,爸爸前几天已经知道了,他很关心这件事,经常让我把有关信息念给他听。”一个因病长期卧床的老人,仍然关心曾经浴血战斗过的浦东,我们听了肃然起敬。
  2012年,区委党史办公室与新区文史学会为了系统、详实地记录浦东营救飞虎勇士的真实故事,编写了《飞虎勇士浦东获救记》一书。此书的编写,除了讲述飞虎勇士的故事,展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后人不要忘记抗战时期一支主要由浦东人组成的英勇部队——新四军浦东支队。为此,笔者特地请当年组织救援飞虎队员的浦东支队支队长朱老为书作序。尽管96岁高寿的朱老躺在病床上不能亲自动笔,但认真听取了代写的序稿,对个别地方还提出修改。《飞虎勇士浦东获救记》一书面世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2012年上海书展上也作了展示。
  朱老虽然走了,但读了朱老的《我与浦东抗日游击队》一书,就能看到朱老和他的战友们当年在浦江两岸与日军浴血奋斗的英雄事迹。正如迟浩田将军在《我与浦东抗日游击队》一书序中所讲:“老一辈革命者和先烈们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取得的胜利果实,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他们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
  抗日英雄朱亚民,永远活在浦东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