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它让我们想起了敌机呼啸、炮火连天、枪林弹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想起了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也让我们想起了父亲皮定均与战友们在上甘岭阵地上奋战的日日夜夜……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父亲任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委,为了保家卫国,也为了锻炼提高部队对现代化战争的组织指挥能力,他多次向中央军委请求率部入朝参战。他对原七十二师师长康林说:“我们有跟日本鬼子打仗的经验,也有打败蒋介石的经验,但是还没有与美国鬼子作战的经验,能够入朝作战可是个难得的学习锻炼的好机会啊!”1952年2月,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军区组织军、师领导干部实习参观团赴朝鲜战场,深入一线部队考察学习。父亲带领陈仁洪、康林、万海峰三位师长赴朝鲜参观学习。他们冒着敌人突袭和炮火封锁的危险,先后参观了防守东海岸线某师阵地和中线驻守上甘岭德山岘某师阵地和道德洞某军驻地,仔细听取了两地军、师领导干部的介绍,并深入前沿坑道,访问基层干部、战士,向他们学习。万海峰师长回忆说:“他(指皮定均)随身携带笔记本,边看、边问、边记;从敌我态势、兵力部署、战术技术、装备给养、有利条件和困难,一直到干部战士的思想状况,生活条件……甚至屯兵坑道的温度、湿度,都在他的调查之列。参观学习结束,他分门别类的笔记本竟有一大摞。”这次参观见习收获很大,为以后部队胜利完成入朝作战任务奠定了基础。
1952年8月,二十四军奉命在上海松江地区集结,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时,万海峰师长所在的师机关改隶空军,父亲找万谈话:“万海峰,你不去空军了,留下来当军炮兵主任,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炮火是打击敌人的铁拳头。现在,我把这个铁拳头交给你了。”父亲的这番话让万又惊喜、又担忧。喜的是终于盼来了在这场现代化战争中锻炼提高的机会,忧的是自己一直是步兵指挥员,不懂炮兵专业,担心完不成任务。父亲得知万的想法后,热情地鼓励他:“我们历来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我现在只要求你把炮打得响,拉得动就行了,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提高嘛!”由于准备充分,计划周密,部队1952年9月2日出发北上,经通化、集安于11日顺利进入朝鲜。过鸭绿江后,跋山涉水,行程数百里,到达朝鲜战略要地元山地区,担负起海岸防御任务。
上甘岭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43天。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志愿军有第十五军5个团、第十二军4个团共4.3万余人,歼敌2.5万余,其中美军5200余人,击毁敌大炮61门,坦克14辆。上甘岭战役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取得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成为一座丰碑。
为了配合“停战谈判”,坚守上甘岭这块名扬中外的钢铁阵地,父亲受命率二十四军于1952年12月31日,冒着零下37度的严寒,冲破敌机敌炮的封锁,向上甘岭地区急进。经过7昼夜雪地行军,于1953年1月上旬进入上甘岭地区,接替十五军,担负一线阵地防御任务。在这次接防中,父亲要求部队:特别注意隐蔽,减少伤亡,突击修筑防御工事,加强阵地建设;各级指挥员要尽快熟悉敌情地形,制定防御作战预案,要抓好前沿阵地的物资供应工作,保证粮弹充足。由于部队行动秘密,相距仅百米的敌军都未察觉我军换防。志愿军总部表扬了二十四军并推广了其经验。
二十四军防区处于朝鲜铁原、金化和平康之间,敌称之为“铁三角”地区,是朝鲜战场的中线门户,防区内的五圣山、西方山是敌我必争的战略要点。当面之敌为美三师、南朝鲜首都师和九师。双方依托阵地,长期对峙,缓冲区很小,有的仅一二百米,最近处30米。在坚守一线阵地的日日夜夜里,父亲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和“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原则,并吸取兄弟部队的作战经验,立足阵地防御的实际,从战役指挥的高度着眼,深入第一线指挥作战,在战术手段上摸索歼敌经验。
开展冷枪、冷炮活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二十四军在上甘岭阵地上的一大特点。部队进入阵地初期,美军依赖其“制空权”和炮火优势,无视我军,在我阵地对面大摇大摆走路,甚至三五成群唱歌跳舞,向我挑衅。父亲在前沿阵地对康林师长说:“不能让敌人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要打掉他们的气焰!”他亲自和部队研究开展群众性的冷枪冷炮活动。
一天,作战参谋向他报告:七十二师二一四团三营八连战士张桃芳,22天里用274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父亲是个不轻易相信传言的人。他从床底下拿出一双皮暖靴,对作战参谋说:“把它带上,去八连看看那个张桃芳,真正看到他消灭3个敌人,就送给他,要是假的,拿回来。”作战参谋带上皮暖靴和摄影记者王纪荣来到了前沿狙击阵地。张桃芳把作战参谋和摄影记者安置在既隐蔽又便于观察的地方,嘱咐他俩千万不要动,然后迅速进入狙击位置。雪地里,寒气袭人,王纪荣不停地搓着双手,他拿起相机赶紧抓拍了一张,刚低下头,就听见一声枪响,张桃芳扣动了扳机,一个敌人应声倒下。紧接着敌人的一个哨兵又被张桃芳击中,敌人的狙击手也开了火。王纪荣正担心张桃芳的安全,远处响起了一声枪响,原来张桃芳早已机智地转移到另一处狙击位置,消灭了第3个敌人。作战参谋离开八连前,在坑道里,举行了“授靴仪式”。作战参谋说明了皮暖靴的来历,然后把它挂在张桃芳的脖子上。在场人都注意到了张桃芳脚上那双用军用毛毯缝制的已经开了花的旧“棉鞋”。
在抗美援朝艰苦的年代里,一个军里只配发二三双皮暖靴,张桃芳没舍得穿那双靴子,而把它当成了勇敢杀敌的动力。他每打死一个敌人,就把那枚弹壳装进皮暖靴里。不久,父亲亲自深入连队,对张桃芳的射击技术进行“考核”。张桃芳用6发子弹打下5只小鸟,观看的指战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张桃芳被公认为名不虚传的神枪手。1953年春,共青团在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邀请张桃芳出席会议。父亲让宣传部通知张桃芳回国前到他那里去一趟,他要亲自和他谈谈。张桃芳接到通知后,从床头上取下皮暖靴,上路了。在军部,张桃芳由宣传部长领着进了父亲的那幢猫耳洞式的建筑。父亲正在看地图,转过身来,看到张桃芳站在面前,他惊异地注意到张桃芳肩上的那双皮暖靴。“你怎么把它背回来了?”“你更需要它。”张桃芳把靴子放在桌上。“里边装的是什么?”“子弹壳。”宣传部长从旁解释说:“这是他打死敌人的记录。每打死一个敌人,就把那个弹壳保存起来。”“一共多少?”“211个。”“你打死了211个敌人,打得很不错,可你没打出名堂来。”张桃芳愣住了。“你们团的番号是多少?”“二一四团。”“对了。二一四团。你要打214个敌人。再打3个,一个也不要多,一个也不要少。”张桃芳傻呵呵地笑了。“现在,把你那双鞋脱下来,把这双靴子换上……”“军长……”“现在就换。”张桃芳脱下了他那双绽了花的鞋,不顾脚臭味,换上了父亲的皮暖靴。他又回到八连狙击阵地,一小时后,他打死了3个敌人返回军部,把3个子弹壳放在桌上。父亲把3个子弹壳拿起来,放在手掌上抚摸了一会儿说:“今天就在我这里吃饭,在前面那么紧张,艰苦,在这儿吃一顿吧。”
在开展冷枪歼敌的同时,二十四军还开展了冷炮歼敌活动。一天傍晚,七十二师发现美伪军用汽车把约一个营的兵力运送到537.7高地西侧的树林里隐蔽集结(准备次日凌晨向我主阵地发起进攻)。师长立即把敌情向父亲报告,并建议使用所有远程炮火消灭集结之敌。父亲马上同意了。所有炮火进行了20分钟急袭,然后迅速转移。树林里集结之敌大部被歼,此举挫败了敌人突袭我军的企图。
小分队主动出击歼敌,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特长。部队进入阵地后,父亲就指示各师:我军虽然担负的是阵地防御任务,但是不能消极防御,要树立积极歼敌的思想,争取主动,组织小分队出击,从打小仗开始,逐步积累歼敌经验,贯彻“零敲牛皮糖”的原则,积小胜为大胜。根据父亲指示,七十二师和二一四团领导一起研究决定:先从一个班出击开始摸索取得歼敌经验。第一次,派出一个班利用夜暗摸入敌人阵地,突然袭击敌人,仅半小时就歼灭了一个前哨阵地的守敌,自己无一伤亡。父亲知道这种“抓一把就走”的打法后很赞赏,指示说,“今后要多派小分队出击,还可以逐步摸索一个排、一个连主动出击歼敌的经验。”为了执行父亲命令,七十二师某团四连一个排夜间出敌不意地袭击三八线以东无名高地美三师的一个加强排,一举全歼,创造了以少胜多,速决全歼的范例。后来发现敌人夜间警戒加强,白天麻痹,又组织小分队在白天出击敌人,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小分队灵活机动,频频出击,连连取胜,打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我军士气越打越高,经验越打越多,把阵地防御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
积极挤占敌人阵地,改善防御态势。在长期的阵地防御战斗中,父亲指示部队要树立以“阵地为家”的思想,既要坚守原有阵地的每一寸土地,又要积极挤占对我威胁大的敌人阵地,占领有利地形,改善防御态势,更加有效地歼灭敌人。他经常深入犬牙交错的阵地前沿,察看地形,分析敌情,具体指导部队作战。上甘岭597.9高地前沿的马鞍山是敌人的一个要点,敌方经常用火力封锁我前沿阵地,对我威胁很大。七十二师决心拔掉这个据点。由于敌人封锁很严,下面攻打难以奏效。父亲就和该师领导一起研究采取挖坑道偷袭的打法。该师利用黑夜,首先秘密把坑道挖至敌阵地前沿,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很快拿下马鞍山。敌人为了夺回阵地,先后发起13次攻击。在与敌人的反复争夺中,我军采取阵前伏击,短促火力射击与部队反冲击相结合的手段不断歼灭敌人,守住了夺来的阵地,歼敌140多名,迫敌后撤,有效地改善了防御态势。上甘岭成了敌人的“伤心岭”,我军阵地成了埋葬敌人的坟墓。七十二师二一五团一连在537.7高地北山六号阵地进行防御,六号阵地态势突出,三面临敌,像一根钉子插在敌人的眼中,对敌威胁很大。敌人以2个营的兵力轮番攻击18天。一连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机智灵活的战斗作风,顶住了敌人20余次进攻,在六号阵地上埋葬了敌人700余人。父亲在上甘岭阵地上曾说:“我军占领的阵地,是中朝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光荣阵地,是兄弟部队浴血奋战的英雄阵地。现在交给了我们。守住它,就是守住了祖国的大门。我们的阵地是永远也突不破的钢铁阵地,是埋葬敌人的坟墓!”
一天夜里,运输部队给七十二师拉来几十卡车物资,天快亮了,还没全部运进坑道。师长一看急了,赶快叫人给汽车伪装,并把高射机枪架在周围山头上。果然,天一亮,敌机就飞来了。我军击落一架敌机,敌人的驾驶员跳伞,一个大白蘑菇吊着个小黑点飘飘地往下落。那景象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包括父亲。他抓起电话要通了师长何凤山:“不能叫他跑掉,跑掉要处分!”“军长放心,他跑不了!”敌人的救援飞机在降落伞周围打转。降落伞落地了,飞行员正在解降落伞,我军战士的枪口已指到他的胸口上。
父亲以从严治军而闻名,但他又是一位对身边工作人员和部队干部战士极其关心爱护,处处体贴入微的领导。朝鲜战场的供应条件极差,军首长照例配有小灶,父亲却经常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就餐,大家也毫无拘束。在上甘岭阵地上,部队长期屯兵坑道,缺少阳光,加上营养不足,没有新鲜蔬菜,一度流行夜盲症。卫生部门研究了一种土方:饮用松皮、松针熬煎的药汁,疗效不错,但苦涩辛辣,难以下咽,不少人不愿服用。父亲不论在机关、下部队,都当着部属的面,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并号召全军上下坚持不懈地服用。在他和各级领导的带领下,部队的夜盲症得到了较快的克服。
1953年夏,为了粉碎敌人破坏停战谈判的阴谋,志愿军总部决定发起夏季反击战。父亲根据志愿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和兵团指示,带领军机关和各师领导深入前沿,查清敌情,作出了周密的战役部署。他号召全军“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攻则必克,守则必固”。战役在完成第一、二阶段基本任务后,进入了关键的第三阶段。这时,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突然召见父亲,向他宣布军委新的任命,调父亲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协助叶飞司令员粉碎蒋介石正在策划的偷袭福建沿海地区的阴谋,由总参作战部部长张震来二十四军接任。大战在即,父亲考虑到张震代军长初来乍到,情况不熟,主动要求协助张震军长继续指挥作战。直到金城战役顺利展开,他才去福建军区报到。
张震代军长在回忆录中写道:“5月12日零时赶到二十四军军部驻地道德洞。皮定均军长和李家益参谋长早就在此迎候我们。再度战地相逢,大家分外亲热。随后,定均同志和我谈了交接事宜,他详细介绍了军、师领导班子情况……还向我讲述了部队的兵力部署,火器配备,战前训练等情况……目前部队官兵求战热情很高,能攻善守,迭获胜利。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加紧构筑工事,加强通讯联络,提高各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定均同志最为得意的是,该军已储备4000余名干部,各级指挥员都是两套班子,连“兵头将尾”的班长也是两套人马,所以应付大战应无问题。”
夏季反击战在7月18日晨结束。二十四军在5个月开展阵地防御战中,冷枪毙敌约1万人,冷炮毙敌约4千人。在防御战中共派出小分队150多次,歼敌1500余人,捉回45个俘虏。在整个夏季反击作战中,二十四军共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歼敌1.3万人并收复土地33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防御态势,积累了宝贵的攻坚作战经验。夏季反击战后,张震军长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感到二十四军这支部队在作战方面有许多优点:一是各级指挥员配备得好,特别是连级干部,他们头脑清醒,关键时刻上得去;二是战役组织严密,对战术抓得细,甚至对战斗小组的进攻、防御、火力组织,都抓得很具体;三是纪律严明,如有个别在战斗中退却、畏缩的,一定严格执行战场纪律;四是作风顽强,接受任务时从不讲二话,打起来后从不叫苦,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拼死拼活,哪怕打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持打下去。如二一四团副班长赵修春,在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坚守4小时,一人歼敌50余名,战后被评为一等功臣。从二十四军指战员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