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鬼子采取了许多惨无人道的手段,从1941年7月到1944年2月这段时间内,在江、浙、皖的一些地区,重点在江苏省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所谓“清乡”,则是其用心尤为险恶、手段尤为残暴的一种。当年,在这两个地区进行抗日斗争的我新四军6师和1师部队,英勇地担负起了反“清乡”的任务,在当地人民和兄弟部队以及其他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精心策划的“清乡”阴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凯歌。
这一次日本侵略军策划的所谓“清乡”,和以往的做法相比,的确有一些不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突出重点,二是集中兵力,三是严密封锁,四是驻守“围剿”,五是多管齐下。
首先是重点突出。面对我国辽阔的疆土和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日寇也深深地感到,要想占领我国的全部领土,显然力不从心。历经三年的征战,日军也只是勉强地占领了我国部分的点和线,其余广大区域仍然控制在我军民手中。针对上述情况,这次日军一改以往长途奔袭、四处寻歼我军的做法,而是突出重点,一次咬住一个不放。由于我华中抗日根据地战略地位重要,物阜民丰,加之根据地军民的积极抗战,对敌人的威胁和牵制特别大,因此敌人就把这里选为企图予以控制的重点,更把濒江临海,紧靠宁沪杭的苏南和苏中两个根据地,作为其“清乡”的首选之地。
重点确定之后,接着就是把日军所能够收拢的兵力,集中起来投放到这一地区。当时,日寇摆在我华中地区的兵力为两个军,14个师团,共约15万人。其任务除了扼守大中城市,无数的要点以及漫长的交通线之外,驻守武汉的第11军,还要准备随时向西进攻,而驻守上海的第13军,则担负着增援南洋的机动任务。在任务如此繁重、兵力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日军在苏南的苏(苏州)常(常熟)太(太仓)和苏中的通(南通)如(如皋)启(启东)海(海门)地区“清乡”时,还是下狠心,在区区三四个县的范围内,两次都各摆了一个师团的部队,外加大量的伪军,并且还在毗邻地区另外部署了将近一个师团作为策应。兵力不可谓不集中,决心不可谓不大,明显超过了以往“扫荡”时集中使用兵力的程度。
为了确保对“清乡”区内抗日力量的围歼,敌人还采取各种方法,对“清乡”区进行极其严密的封锁。敌人不但耗费大量精力和材料,沿着“清乡”区的边缘,筑了一道密密的竹篱笆墙,还在部分地段挖了壕沟,并在少数重要地段架设了电网,至于原来就有河道的地段,则通过加深加宽用作天然障碍。总之,一层又一层,形成了一道严严实实的封锁圈,只有通过其哨卡搜身和验证才能进出。此外,每隔一定的距离,还修建了一座座高高的碉堡和瞭望哨,派兵加以驻守,昼夜严密监视。这样,只要是白天,室外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驻守“围剿”是“清乡”的又一特点。以往敌人“扫荡”时,出来一次,通常时间不是很长,而且真像扫地似的,一扫一大片。由于扫的面积比较大,扫的时间又比较短,因此无法达到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有鉴于此,这次“清乡”不再是扫地式的了,而是把部队派驻到各个据点,以星罗棋布的据点作为依托,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回篦梳,对我实施分进合击;并且按照总体任务,划分实施步骤,定出时间节点,逐步予以实施。比如在通如启海“清乡”时,敌人首先大大增加据点的密度,把据点数从原来的43个,增加到120多个。然后把遂行上述任务的日伪军,分别驻守在这120多个据点里,命令他们用半年时间完成任务。当这一计划被我粉碎之后,马上决定延长时间,再拿出三个月进行所谓延期“清乡”。延期“清乡”又一次被我粉碎时,仍不死心,决定又再用两个月进行所谓高度“清乡”。就这样,把部队死死钉在一个个相距不远的点上,而且一钉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这种做法和以往的“扫荡”也大不一样。当然,直到最后,敌人也没能达到目的,可是兵却不得不收。
多管齐下,是日寇在“清乡”中采用的另一个非常阴险、非常狠毒的手段。以往的“扫荡”,基本上属于单纯的军事行动,主要由部队来执行。而这次“清乡”,把军事和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推行保甲制度、开展特务活动等等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断派出部队,四出“清剿”,反复搜索,日夜追踪我军,大批残杀当地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妄图从肉体上消灭抗日力量;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卑鄙奸险的手段,进行欺骗、拉拢,妄图从精神上分化、瓦解抗日队伍;再一方面通过特务活动,管制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封锁等手段,极力限制我军民的抗日行动。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我根据地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军民,在敌人动手之前即抢先行动,抓紧进行反“清乡”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制定方针政策、进行思想动员、调整各级组织、储藏各类物资以及部署作战兵力等等,为夺取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乡”开始之后,则针对敌人耍弄的种种花招,从各方面进行了坚决有力的回击。
首先,我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广大民兵紧密配合,采取声东击西、围点打援、敌进我退、敌进我进以及伏击、袭扰等等战略战术,组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在军事上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例如敌人在苏南的苏常太地区“清乡”时,我一部分部队坚持在“清乡”区内进行斗争,并且挺进到苏州附近,接连攻占几个敌人的据点;而一部分部队则跳到“清乡”区外,在江阴、无锡等地频频对敌人发起攻击。区内区外密切配合,打得敌人疲于奔命。我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也是如此。一方面,坚持在“清乡”区内的部队奋勇战斗,在敌人组织的一、二两期“清乡”的九个月当中,共计对敌作战2100余次,攻克据点25个,逼敌撤销据点44个,毙、伤、俘日伪军24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700余件。
与军事上开展斗争的同时,其他方面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反击。如发动群众撕掉门牌、惩处伪保甲指导员等,有效地破坏了敌人煞费心机推行的保甲制度。又如采取严厉惩处和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方针开展除奸活动。经过这样的斗争,日寇苦心经营起来的特工队伍,其成员不是被我处决了,就是被我吓跑了,以至到了后来所剩无几。而对于敌人当作“法宝”用来封锁我们的竹篱笆,在“清乡”区内外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也变成了废物。1943年7月1日夜间,苏中三、四分区的四万多军民统一行动,在一百多公里长的封锁线上,挖公路,割电线,火烧竹篱笆,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破击行动。那天,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公路两侧,火光冲天,喊声震地,吓得敌人躲在据点里不敢出来,绵延一百多公里的竹篱笆,一夜之间便被烧成了一片灰烬。
经过根据地军民两年半的浴血奋战,终于彻底粉碎了敌人一再延期的“清乡”计划,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
反“清乡”斗争的胜利,进一步削弱了敌人的力量,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彻底粉碎了敌人企图巩固对一些重点地区占领的梦想。而我们的斗志则得到了进一步鼓舞,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根据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从此,整个华中战场的局势发生重大转折,我们终于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在局部地区的反攻,并且着手准备迎接全国大反攻的到来。
胜利令人振奋, 胜利也引人深思。在形势那样艰难险恶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从中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靠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参加反“清乡”斗争的所有党员、干部和部队指战员,都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信我们必胜,日寇必败,坚信中国的革命事业一定会取得完全胜利。反“清乡”斗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枪林弹雨面前勇猛顽强,冲锋陷阵;在敌人的屠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面前披荆斩棘,以苦为乐;在各种诱惑面前心明眼亮,矢志不渝。他们的这种精神,便是我们取得反“清乡”斗争彻底胜利的最为强大的力量。这一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 无论什么时候,人总是要有点精神,要有一股报效祖国、献身理想的志气,要有一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锐气,要有一股爱憎分明、光明磊落的正气,要有一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第二,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清乡”斗争中,“清乡”区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少,都和我们党心连心,和新四军肩并肩,积极参加反击日伪军的战斗。他们不但努力做好各项战勤工作,热情照料我伤病员,还勇敢地直接参加除奸、反特、破坏公路、包围据点等斗争。南通县十总镇53位群众被日寇抓捕以后,宁死不屈,拒不泄露我党我军情况而遭到残杀,更是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华中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都对抗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反“清乡”这场鏖战中发挥得更为全面、更为显著、更为巨大。如果说,抗日战争好比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的话,那么,反“清乡”斗争则是这茫茫大海中的一股特别汹涌澎湃的浪潮。
第三,靠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清乡”是日寇在特定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特定的手段,许多做法和以往大不相同。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根据地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军民,在制定和执行反“清乡”斗争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的时候,不是墨守成规,死搬过去的经验,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仔细分析敌情、我情,一切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针锋相对。面对敌人大军压境和多管齐下的严峻形势,我军既不和敌人盲目硬拼,也绝不放弃根据地,而是在“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的前提下,实行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与民兵武装相结合、内线坚持与外线出击相结合、兵力时而集中与时而分散相结合、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等,做到既坚持“两个”斗争,又注意机动灵活,从而有效地破解了敌人耍弄的各种新花招。
第四,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党中央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及时对各个根据地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华中局和苏南、苏中地区的党委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各项具体的方针政策。正是这些指示和方针政策,保证了反“清乡”斗争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胜利前进。同时,在反“清乡”的整个过程当中,各级党委还对斗争形势不断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及时作出新的判断,拿出新的对策。另外,为了应对尖锐复杂、瞬息万变的局势,党政军还采取了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从而保证了各个机构之间更协调一致,以及决策和执行的及时有力。这一事实又再一次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斗争中的核心作用。
七十年前,我们战胜了艰难险阻,打败了日本鬼子,取得了反“清乡”斗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宝贵的斗争精神,仍然需要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需要依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仍然需要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迎接国内外的种种挑战。特别应该看到,近些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极其猖獗,一再挑起事端,妄图东山再起。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要求我们永远不忘这段悲壮的历史。让我们铭记过去,放眼未来,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