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期●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

抗美援朝:毛泽东彪炳千秋的伟绩

作者:本刊记者

1953年7月27日,是中朝两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1950年6月由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而挑起的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经过3年军事、政治严重较量终于达成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全世界人民都为此松了一口气,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今天,在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60周年之际,正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节日将要到来。在抗美援朝这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中,作为当年新中国的最高决策人,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为保卫中朝两国的独立与安全,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彪炳千秋的伟大贡献,永远令人崇敬和景仰。

(一)

朝鲜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就是先占领朝鲜,进而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所以,当年当美国一经派兵干涉朝鲜内战,侵占中国领土台湾时,就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敏锐地觉察到美国是在走日本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更凶。1950年6月28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上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年7月上旬,差不多在美国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司令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同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未雨绸缪,决定从关外调几个军到东北,摆在鸭绿江边,组建东北边防军,以加强东北边防。后来事态的发展表明,这个决策对迅速出兵援朝是多么的重要。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朝鲜人民军向南进军甚为顺利,但不久战争就打成胶着状态。这时,毛泽东就预见到战争将转入持久,美国将扩大战争规模。8月4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们。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8月5日,他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要求东北边防军在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准备九月上旬能作战。9月5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正在逐步增大。”“要防备美帝国主义乱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时,毛泽东已经作出最坏可能的准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同美国这个不可一世的世界头号强国直接较量。至于中国出不出兵,他有一个“底”,这个“底”就是美国是不是过三八线。“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二)

不出毛泽东所料,9月下半月起,朝鲜战局急剧恶化。美军7万多人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港登陆,很快占领汉城,并越过三八线向北大举进犯,朝鲜人民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10月1日,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战斗”。同一天,金日成先后两次紧急请求毛泽东和中国政府出兵支援。斯大林也来电建议中国派兵援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尽管毛泽东对出兵援朝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使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决一雌雄,下这个决心是很不容易的。中美两国国力相差极为悬殊。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中国呢,钢产量仅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仅100亿美元。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中国出兵会不会导致同美国直接对峙?美国大举轰炸中国东北重工业基地和内地大城市怎么办?这些都是“不可不察”的重大问题。
10月2日,毛泽东亲笔写了一份给斯大林的长电报,分析了中国出兵援朝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说明了中国出兵作战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方法以及国内策应部队的调动情况;同时也向苏联提出保障作战胜利所必须提供的支援。但这份电报并未发出,因为在这天下午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会后,毛泽东将多数人的意见,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在转告斯大林时,毛泽东表示:“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我们将举行一次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的主要同志都将出席”。

10月4日,在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是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会议期间,彭德怀赶到了会场。他对这个会议毫无准备,只是伸耳细听,没有发言。5日上午,毛泽东同彭德怀倾心交谈,他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并表示愿意承担挂帅出兵的重任。同日下午,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召开,彭德怀在会上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态度很坚决,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会议最后终于统一了思想,决定出兵援朝,并由彭德怀统率志愿军入朝作战。

10月8日,在美军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毛泽东就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要求志愿军待命出动。同一天,彭德怀赶赴沈阳,部署志愿军各部在10天内作好一切出国作战的准备;周恩来飞往苏联,同斯大林商谈抗美援朝和苏联给予军事物资支援,特别是提供空军掩护问题。出乎意外的是,斯大林表示苏联可以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项装备,但不同意出动空军,他顾虑这样会对苏美关系造成严重后果。毛泽东得知这一信息后,又与彭德怀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持,我们仍应出兵援朝不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18日,周恩来返回北京,毛泽东即主持中央会议,在听取周恩来访苏汇报后,把志愿军入朝的出动时间最后确定为19日晚21时。

从10月1日晚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到19日晚志愿军入朝,仅仅18天,毛泽东完成了他一生最为艰难的一次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对世界大势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对敌我友三方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还要以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彭德怀对此曾作出这样评价:“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三)

从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那一天起,毛泽东就把全副精力集中到朝鲜战场了。他一生指挥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有高人一筹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但是,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对他来说毕竟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新的经验。

当时朝鲜战局十分严峻。美国低估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决心,认为中国不敢出兵参战,美军和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就放胆北进,占领平壤,直向中朝边境逼近。

在志愿军出兵前,毛泽东和彭德怀曾商定,志愿军入朝后先在朝鲜北部构筑好防御阵地后再谈攻击。现在情况变了,毛泽东迅即致电彭德怀等人,改变作战部署,指出当前“捕捉战机最关紧要”。这样,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从10月25日至11月4日,志愿军利用战略上的突然性,发起了出国作战的第一次战役,经过13个昼夜艰苦作战,歼敌15000余人,把气势汹汹的敌人从鸭绿江赶到清川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入朝参战的首战胜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志愿军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上,在美国朝野引起种种猜测。但麦克阿瑟对志愿军兵力仍估计不足,满不在乎,继续部署部队全面攻占朝鲜北部、于“圣诞节(12月25日)结束战争”的总攻势。针对美方战略上的错误判断和恃强骄傲的心理,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方针,部署志愿军于11月下旬发起第二次战役。为保证这次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还决定立即调第九兵团入朝,使志愿军总兵力从6个军增至9个军。这次战役,志愿军先以一部节节“败退”,诱敌进入预设的战场,然后志愿军主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包围和重创包括美国“王牌”部队陆战第一师在内的大批敌军,收复了平壤,再战告捷。“联合国军”的所谓总攻击变成了总退却,一直退到三八线以南,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根据两次战役的经验,并听取了彭德怀等人的意见,对朝鲜战局的前途作出明确判断:“战争仍然要作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情况,要懂得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伪军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歼灭美英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速胜的观点是有害的。”

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指导思想,以后志愿军又相继进行了互有进退攻守的三次大的战役。在第四次战役进行期间,彭德怀于2月下旬返京向毛泽东汇报了朝鲜战况,突出地提出兵员不足和后勤保障问题。毛泽东经过认真思考,调整了作战方针,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这一下给彭德怀一个很大的相机处置的余地。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历时7个多月,连续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四)

五次战役的反复较量证明,美国已不可能吞并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中国大陆。美国统治集团也看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志愿军和人民军要想完全击败“联合国军”,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从1951年6月开始,整个朝鲜战局出现了长期胶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从1951年7月开始双方举行停战谈判。但是,美帝国主义并不甘愿放弃侵略野心,企图用空中绞杀、海岸进攻等军事压力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屈服。美国动用了它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投入朝鲜战场。停战谈判谈谈打打、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之久。

毛泽东深深懂得,要同美国侵略者进行谈判,使和平的可能变为现实,没有雄厚的实力作后盾是万万不行的。1951年6月,他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即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争取和,不怕战,准备拖;谈要耐心,打要坚决,据理力争,直到取得公平合理的停战。在军事上他概括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正是依据这一方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谈判期间积极利用地形,构筑坑道,以阵地防御和运动反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法,积多次的小胜,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两年中又歼敌72万人。中国国内部队作为志愿军的后备力量轮番入朝作战,得到苏联支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也开始出战,后勤运输保障得到加强。还有,国内持续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极大地激发起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了“边打、边稳、边建”的要求。1951年,全国工农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9%,其中,工业增长38.2%,农业增长9.4%,而且在战争费用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财政不仅没有出现赤字,反而出现了建国以后第一次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局面。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这样万众一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过去那种一盘散沙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与中国愈战愈强的情况相反,美国与其盟国就战、和问题分歧愈来愈大,国内反战呼声愈来愈高,“联合国军”士气愈来愈低,战争消耗猛增,美国统治集团内部也吵得不可开交,形势迫使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得到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

在毛泽东的决策和统领下,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就这样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震撼了全世界。毛泽东的英名永远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