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期●游 记●

革命老区临沂行

作者:易化

今年暑假,有机会随上海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赴革命老区山东临沂进行国情社情考察。我们受到临沂大学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参观了这所占地面积6千亩、拥有近4万名大学生的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新型大学,沂蒙精神博物馆就在这所大学里。我们与大学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座谈,聆听了沂蒙革命老区的斗争史和改革开放建设史的介绍,热切地感受到临沂人民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的伟大情怀。

临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辖9县3区和3个开发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72万,是全国4个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地级市之一。临沂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优秀城市。

临沂是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东夷文化、齐鲁文化的发祥地,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孔子72贤徒中有13人生长在临沂;24孝中有7孝发生在临沂。著名思想家荀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大书法家颜真卿、文学家刘勰、秦国名将蒙恬、民族英雄左宝贵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出生或曾经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1972年,在临沂城发掘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不仅破解了千古之谜,被评为新中国30大考古发现之一,更使临沂闻名中外。

临沂境内的蒙山沂水,优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这一大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早在1926年,沂蒙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以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为标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市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八路军115师、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相继在临沂成立,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革命战争时期,沂蒙老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人民为抗击日寇侵略和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片红色故土,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也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

我们瞻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位于临沂市市区内,在《孙子兵法》竹简发现地银雀山东麓。1949年2月由华东局提议,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临沂兴建大型烈士陵园,4月奠基,1950年主体工程相继落成。此后,又陆续进行修葺和增建。目前园内共有塔、堂、馆、亭、廊、坊、墓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座,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以来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部委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历史建筑群,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处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陵园坐北朝南,占地15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风格为仿古建筑,南北大门与主体建筑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堂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物对称地布列于两侧。南大门为厅坊式建筑,面宽36米,高12.8米,前面并立12根红色明柱,蓝色斗拱疏密相间,黄色琉璃瓦覆顶,红色匾额上所题“华东革命烈士陵园”8个金色大字是已故著名书法家、原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手书。正门和左右侧门皆为朱红色,两边有配房3间,与古朴庄重的铁质透景墙相接。门前为广场、绿地,宽敞明亮。革命烈士纪念塔坐落在陵园的中央,为五角亭柱式构筑,凸显出东西方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可谓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正面为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金光闪耀。四周石碑上刻有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以及华东局、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署的建塔碑文。塔身五个角上各有两条石柱,石柱顶端和亭内五面塔壁上各有一大型浮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讴歌了华东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塔身四周以青铜栏杆护围,显得高雅庄严。塔顶缀一大型景泰蓝质红五角星,红光闪映,满园生辉,象征革命烈士功高及天,光照千秋。纪念塔前面为恭祭场,平展宽阔,绿草茵茵。恭祭场两侧布列着造型各异的大型著名烈士墓和石像亭。东侧自北至南依次为: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将军墓,墓周石碑镌刻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震等人的题词;山东解放军八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墓,墓周石碑镌刻着董必武、陈毅、谢觉哉、罗荣桓等题词;德国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新闻战士汉斯·希伯墓及雕像;山东省战时工作推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前身)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及其夫人山东姊妹剧团团长辛锐合葬墓,正面墓碑为谷牧题写。恭祭场西侧自北至南依次为: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墓,四面镌有陈毅、张震、叶飞、张劲夫的题词;新四军一师政委刘炎墓,墓顶饰以红五角星;中共特别党员、国民党111师师长常恩多墓,正面碑文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革命烈士公墓建于1999年,为四面立体“山”字型,安葬着19位有名烈士和18位无名烈士的遗骸。

烈士纪念塔后边是革命烈士纪念堂,系宫殿式建筑,东西方建筑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琉璃瓦歇山顶,两层飞檐,巍峨壮丽。四面绕廊,三面环柱,中间抱厦上方额题“革命烈士纪念堂”7个金色大字。进入纪念堂,迎面是一影壁,正面为周恩来的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背面为任弼时题词:“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堂内墙壁为巨大石质联碑,上面镌刻着牺牲在沂蒙大地、来自全国19个省市及国外的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团级以上372名。

纪念堂前东西两翼是民族建筑形式的沂蒙精神纪念馆和解放战争纪念馆,与纪念堂成品字形布列,其间两排高大的塔柏,宝塔似地矗立着,犹如两列威武哨兵,庄严为伍,令人肃然起敬。沂蒙精神纪念馆主要展出了“红色的热土、可敬的人民、伟大的实践、不朽的丰碑”四部分,展现了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党爱军、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等内容。解放战争纪念馆主要展出了华东军民在陈毅、粟裕、谭震林领导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两馆展出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革命文物300余件,并运用照片、文字、雕塑、场景及电视、投影等较先进的声光电展示手段,再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

在这一块革命烈士长眠的地方,众木交柯,郁郁葱葱,一年四季,生机盎然。园内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文物翔实丰富,历史资料珍贵,成为拜谒烈士陵墓、缅怀烈士风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观光浏览的理想场所。我们在这里集体举行瞻仰革命烈士仪式,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现在的临沂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商贸物流名城。临沂历史上就是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物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敢为天下先,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经历了“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品城”五个阶段,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市场集群。目前,临沂市区共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01处,商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客流量36万余人,车流量7万多辆。2012年临沂商城交易额达到1772亿元,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8%。市场兴,百业兴。临沂商贸城带动起各类加工企业2.5万家,实现年销售收入200多亿元,带动起从事餐饮、运输、旅馆等服务业人员30余万人,围绕市场搞加工的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沂蒙精神必将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们也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