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期●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

缅怀毛主席丰功伟绩 凝聚党心军心民心

作者:刘苏闽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上海市社联沈国明书记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很及时,对我们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两位专家教授作了精彩的报告,老前辈丁公量、韩德彩将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家受到教育和鼓舞。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前进的指南。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属于人民,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永远怀着深切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历史将证明,任何妄图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并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执政的合法性的倒行逆施,都是徒劳的!

我们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就是要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伟大思想、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今年6月,中央下发了文件,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今天的会议只是拉开了个序幕。我相信,通过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将进一步凝聚党心、军心、民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

《大江南北》创办28年来,在各类传媒激烈竞争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创出发行15万多份的历史新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确实令人钦佩,很受鼓舞。我感到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蕴含了某种必然。可以说,这是在铁军精神引领下的一个创举。在此,我代表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大江南北》建设和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做出巨大贡献的各位老前辈、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向陈扬、唐功儒老师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以及全国各地联络站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江南北》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社会特色,即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资源。

《大江南北》产生于上海,这是一个与中国革命和新四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革命的起点,是一个有着特殊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聚集地。新四军与上海有着密切的联系。上海解放后,陈毅同志担任了第一任市长,许多新四军老战士为上海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十月,我们将召开“新四军与上海”大型研讨会。同时,上海积淀着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创作资源和艺术灵感。而且,上海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激荡着时代精神和充满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大江南北》根植于华中抗日根据地,乃至广大革命老区的沃土中,与那里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情感和历史情结。在那些回荡着冲锋的号角、流淌着烈士的鲜血、闪耀着将士的风采的红土地上,饱含着人民的希望、昭示着历史的方向、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因此,《大江南北》既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政治思想和人文历史营养,又拥有了一大批心灵相通的读者,享有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二是政治特色,即政治上有特殊的优势和力量。

首先是各级党委领导和革命老前辈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大江南北》是上海市委老领导、新四军老前辈魏文伯、夏征农积极倡议,经上海市委批准、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创办的杂志。多年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叶飞、陈丕显、张爱萍、张震、张劲夫、谭启龙、彭冲、迟浩田、胡立教、夏征农、傅奎清等一大批老前辈的深情关爱和精心指导。同时,许多新四军老战士、老党员、老干部和党史军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怀着深厚的感情,积极为杂志撰稿。他们撰写的优秀稿件,提高了杂志的政治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其次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宣传工作方针原则,大力宣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坚持以弘扬铁军精神和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为宗旨,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社会。
其三,编辑部的同志们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和使命责任感,立场坚定、思想敏锐、爱憎分明,敢于坚持原则,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表现出良好的政治水平和能力。

三是编辑特色,即坚持了“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编辑方针。

《大江南北》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研究论文、人物传记、纪实文学、小故事和珍贵的史料等。同时,也发表了不少改革开放以来,反映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新面貌,发扬优良传统的新人新事,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等方面的文章。这些,体现了钩沉历史、弘扬传统与服务现实、与时俱进的统一。

杂志开辟了“历史研究”、“征战纪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神州风采”、“青少年绿洲”等栏目,以及文艺副刊,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的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融汇,研究价值、育人功能、文学欣赏的统一,提高了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通过“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进行互动,提高质量,扩大受众面。

四是发行特色,即坚持群众路线,依靠联络站做好发行工作。

《大江南北》建立了联络站120多个,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联络员近千人,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多年来,不少地区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发行工作,及时排忧解难。许多老同志呕心沥血、历经艰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联络站是发行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可靠支柱,与《大江南北》的生存发展形成了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整体。自1994年起,杂志社每年召开联络站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共商大计,很有成效,实现了不断发展、良性循环。

当前《大江南北》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我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各位老前辈、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一如既往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杂志社的同志们一定能够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大江南北》办得更好。

我写了一首诗与大家分享,全诗如下:

赞《大江南北》

大江南北写春秋,笔走龙蛇竞风流。

指点江山扬正气,悲歌慷慨颂英雄。

品牌特色千家秀,资政育人志不休。

茹苦含辛无怨悔,铁军浩气万古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