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期●专 访●

红色地标的时代生命力

——再访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作者:陶 丽

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上海的红色地标,笔者不止一次去过,每次去都有新的感悟。前段时间看到《文汇报》上一篇关于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报道,再次勾起了前往的欲望。7月24日,笔者又一次踏访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早上九点不到,笔者和两位前辈来到那座有着青色砖墙、红色窗棂、米黄色石条门框以及黑漆大门的纪念馆时,参观者已络绎而至,在入口处排起了长队。

这里是中共一大召开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纪念馆从1952年开馆至今已有60多年之久,它如何依旧能吸引着众多历史探寻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延续着其时代活力?

理想从这里起航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在上海成立,成为实际上的各地建党活动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920年10月,李大钊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命名为共产党北京支部。同年秋,董必武等在武汉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与此同时,施存统等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何叔衡、毛泽东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1920年底至1921年,王尽美等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等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张申府、周恩来等在法国也建立了旅欧巴黎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准备了条件。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这幢石库门建筑里召开。除旅法巴黎小组代表因路途遥远未能到会外,上海、武汉、长沙、济南、北京、广州、旅日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如期出席会议,还有2位共产国际代表列席会议,15名参会人员齐聚一起,共同商讨建党事宜。后因受暗探干扰,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召开,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

90多年前,13名国内参会者中年纪最长的不过45岁,最年轻的才19岁,这群有理想有信仰的年轻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在这间石库门18平方米的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点燃,建立新中国的理想从这里起航。在这里工作近30年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倪兴祥馆长感慨万千地说:“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从50多名党员到8500多万党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见证了信仰的力量!”

“看得到”和“看不够”

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去年建馆60周年时,已经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1225万人次,是上海接待观众人数最多的革命纪念馆。原本以为“一大会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的都是全国各地的党团组织的同志。走进去,笔者却发现来这里的参观者很多是自发前来的。

这段红色历史为何能够吸引这么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群前来参观?用倪兴祥馆长的话说就是:“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文物这里能看到!”“来这里一次是看不够的!”

经过多次扩容,纪念馆的占地面积由最初的60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2316平方米,接近原先面积的4倍。观展环境得以飞跃性的提高,展览条件也大幅改善,恒温恒湿的馆藏环境让更多的珍贵文物敢拿出来陈列,让观众一睹其真容。“现在仅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内容的2楼陈列室面积就达450平方米,陈列了148件文物史料和历史照片,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比较有影响的有1920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文首译本,还有李大钊在1925年使用过的一台英文打字机、李大钊亲笔题字的一张照片等等,这些在别的地方都是看不到的,这些文物使展馆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倪馆长不无自豪地介绍道。

倪兴祥说:“作为纪念馆,文物是基础,要有东西给大家看。”列席中共一大会议的两名共产国际的代表分别是:马林和尼柯尔斯基。马林人们熟悉,但尼柯尔斯基却是个谜,因为鲜有文献记载,陈列室内也无他的照片,为填补这个“历史空白”,自建馆以来,纪念馆通过多方渠道一直在寻找。直到2007年,纪念馆经过不懈努力,从俄罗斯、蒙古两国学者那里征集到了新发现的尼柯尔斯基照片和档案,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

一大会址纪念馆目前已征集、收藏文物史料和历史照片10万余件,其中国家文物3.8万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有118件,是上海近现代文物史料数量最多、国家一级文物最多的革命纪念馆。丰富、珍贵的馆藏资源,让纪念馆作为党的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文物这里能看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这里探寻历史。

一大会址纪念馆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馆藏文物,结合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上海革命斗争史上重要纪念日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重要诞辰日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截至2012年9月(纪念馆建馆60周年),累计主办和承办了如“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上海百年风云”、“周恩来与上海”等170多个专题陈列展览,十八大召开前夕还举办了《光辉的历程——中共一大到十七大图片展》,这次笔者来采访,恰逢馆内正在举办“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这些来源于历史,紧跟时代潮流的专题展览,让纪念馆不断展现其勃勃生机,参观者每次参观都有新收获,新感悟,始终保持着新鲜感,这样的纪念馆当然是“一次看不够”!

“混搭”出时代活力

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上海都市旅游景点新天地仅一墙之隔。一个是红色地标,一个是时尚地标,曾有人认为两者不搭界,担心后者会削弱前者的历史厚重感。但事实却证明:风格迥然不同也能和谐地共处一地,“混搭”出时代活力。

“你们看昨天我们接待了近1600名参观者,这只是工作日的接待量,节假日的参观游客人数是这个的2—3倍,现在走进一大会址参观的观众年均达到50余万人,其中外国游客人数也是逐年攀升。”倪兴祥馆长拿起纪念馆的参观人数统计簿介绍道。

倪兴祥馆长深有体会地说:“旅游兴旺之地,必然是各种文化的结合之地。一大会址、新天地同处一个区域,两种文化交相辉映,对于吸引游客、扩大影响不无益处;新天地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大家在参观了一大会址、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后,走进新天地,会对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成果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新天地也为一大会址带来了很多时尚年轻的参观者和外国参观者,参观人群更加多样化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段红色历史。”

如今放眼望去,这片20世纪20年代上海老石库门建筑群里游人如织,熙来攘往。很难统计,多少游客因为新天地发现了一大会址,或因为一大会址而走进新天地。在这里,红色历史与时尚文化“混搭”,演绎着别样的风采。在一大会址,人们深深感怀先贤们的报国救国之志;在新天地,人们真切感受国家富强和进步的时代脚步。

尊重历史就须实事求是

采访过程中,倪馆长给我们讲了一个展品陈列“由7到13”的故事: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国内参会者是13人,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纪念馆里只展出了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7位参会者的照片;1986年,一大会址纪念馆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该恢复历史原貌,经过批准,13名参会者的照片终于得以全部陈列,但当时照片的大小仍有所区别;到1999年,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了大规模的扩建,13名参会者的照片不仅一同陈列,而且照片尺寸大小也完全一致了;现在13幅照片的排列顺序也有所改变,既不是按照人物的地位高低,也不是按照姓氏笔画或拼音排序,而是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按照当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序。

“从7位到13位,照片陈列所经历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的过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是一个基本的态度,是党史研究更客观、更进步的表现。实事求是是历史纪念馆的生命力所在,历史纪念馆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倪兴祥如是说。

纪念馆生命力源于做研究

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硬件设施和馆藏文物质量都处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保持着对不同观众群体的强大吸引力,在新时代依然展现着其旺盛的生命力。看着纪念馆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倪兴祥馆长,对纪念馆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深知,历史纪念馆生命力的延续不能只是“开门关门”。他说,“历史纪念馆要注重研究,研究才是历史纪念馆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历史纪念馆迸发不竭生命力的源泉。”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历任领导都很重视党史研究,在党史、革命史研究上潜心做了很多工作,尤其在创建史研究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纪念馆设有研究室,专门负责党史研究、图书报刊采编利用、馆刊编辑等,还有一支由理论扎实、作风严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多年来他们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地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自1992年开始,纪念馆组织专业精干力量每年出版一辑《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目前已累计出版了12辑,收录了近些年来上海革命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大量研究成果;建党90周年之际出版的《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集》(上下册),收录了大批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稿;出版了一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等高质量中共创建史类著作……截止去年,纪念馆已累计出版各类专著50多部。近年来,纪念馆充分发挥中共创建史研究平台作用,组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和相关党史人物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10多次。

一大会址纪念馆因其丰富的中共创建史方面的文物资源、较高的研究水平,在全国的中共创建史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前列,已经成为全国中共创建史资料收藏中心和研究交流平台。倪兴祥馆长说:“纪念馆还在继续努力,在党史研究上下功夫,打造一流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是我们纪念馆下个目标!”

采访结束出来,纪念馆陈列室的展品前已站满了参观者,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打扮入时的年轻人,有不同肤色的外国人,还有在人群里兴奋穿梭的孩子……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也将继续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