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援疆铁路建设者的感慨
上世纪60年代,上海10万知青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其中被分到阿克苏地区农一师的就有4万人。那时的新疆贫穷而又荒凉,旅途的艰辛也非今日人们所能想像的。
1982年底,我正在阿克苏西郊的农一师西大桥水电站工地,领导让我去上海出差。当天凌晨5时我就起床,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独自在土路上摸黑步行2个小时,赶到城内的农一师汽车连,挤上了开往吐鲁番的长途班车。由于时值隆冬,车内又无暖气,许多旅客身穿大衣,头戴皮帽,还是冻得缩成一团。途中大人的埋怨声,小孩的哭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当时的314国道是砂石路面且坑洼不平,又是朝行夜宿,因而一天下来只能跑三四百公里路程。最令人恼火的是路边食宿站,全都设在前不着店后不见村的戈壁沙滩边。食堂只有水煮大锅菜,馒头米饭也烧得半生不熟难以下咽。客房简陋、被褥单薄又肮脏,一间要住七八人,遇到虱子更把人折磨得彻夜难眠。天明之后,困累交加的旅客又上了车,继续颠簸前行。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直到第三天下午班车才疲惫不堪地来到吐鲁番。
次日一早我急忙去买火车票,只见唯一的卧铺票窗口已排成长队,我还未轮到票就卖完了。当晚,我便横下一条心,提前去窗口排队。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冰冷的售票房熬了一夜,天亮后我总算买到一张次日的卧铺票,待我登上火车,已是离队的第6天,接着又坐四天三夜的火车才到达上海。这次由阿克苏赴沪,我足足耗费了9天时间。
为彻底改变南疆交通极为不便的落后状态,1974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修建南疆铁路。该条铁路自吐鲁番起,穿过三十里风区到阿拉沟后,以千分之二十二的坡度翻越天山奎先冰大坂,再顺坡而下进入塔里木盆地,经库尔勒、阿克苏直达喀什市,全长1445公里。铁道兵调三个师进疆,负责全部螺旋形隧道、长斜隧道和各种高大桥梁的施工。兵团组织15000名劳力(内有3000名上海知青,我也为其一),主要修筑路基、小桥和涵洞。虽然环境恶劣,工程艰巨,但我为自己能够参加这项国家重点工程而自豪,因而成天都乐呵呵的,越干越有劲。就这样,数万军民经过10多年协同施工,终于在1999年把铁路修到喀什(其间因资金困难,1980至1994年曾中断施工)。从此,南疆交通便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1年,正当塔里木冰河解冻,杏花吐艳的宜人季节,我又一次从阿克苏去上海。那天吃过午饭,步入月台,只见5808次列车的红色车体像一条长龙安卧在两条钢轨上。进入硬卧车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铺上的棉被、床单整齐洁净,再加列车员的热忱接待,顿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15点54分,列车启动,以时速70公里朝东方驶去。当晚,伴随着车轮在钢轨上滚动的节奏声,我躺在舒适的卧铺上,不久就进入梦乡。次日一早醒来,列车已过阿拉沟,正行驶在著名的三十里风区,这里常年大风不止,我们的车厢也被刮得左右晃动起来。2007年2月28日,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在此有11节车厢被刮下路基,造成人员伤亡和车厢损毁的重大事故,令人震惊。当年风区的铁路施工就交给特别能吃苦的兵团人来承担。由于正值“文革”动乱岁月,兵团也是连年亏损、缺吃少穿。我们没有机械,只得采取人海战术:路基的填方、挖方全靠十字镐、铁锨配合双轮车装土,用人力推运来完成。工作虽然辛苦,但八小时工作制和每月45斤粮食定量,已使上海知青心满意足,说比农场干活好多了。我望着下面熟悉的地形和居住过的地窝子残坑,当年修筑南疆铁路的火热场面又浮现在眼前:那一张张布满尘垢的古铜色面孔,那一双双经历磨炼的坚毅眼神,那一个个你追我赶拼命推土的身影都历历在目宛如昨天。那时我们上海知青正值青春年华,有机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为边疆的铁路建设作贡献,今天回想起来,也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11点06分,列车准时到达吐鲁番火车站,我先去买火车票。往昔低矮昏暗的候车室已被高大明亮的候车楼所取代,宽敞的售票厅内好几个窗口都可发售全国各地的车票,我很快就买到了当天下午7点去上海的卧铺票。由于1996年已建成兰新铁路复线,再加此后几次的铁路大提速,进沪列车的运行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42个小时便可抵达上海。屈指一算,这次赴沪只花3天时间,而上次则长达9天之久,遥远的边疆的确不再“遥远”了。
为了新疆的跨跃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党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12个地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农业师。与此同时,为了新疆交通的现代化,国家投巨资修建从兰州经青海、甘肃到新疆的客运铁路专线,其中风区铁路全部穿行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地上隧道里,再大的狂风也不会影响旅客列车的正常运行了。待到2015年兰新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后,乌鲁木齐至上海的旅客列车,也会由现在的40多小时再缩短一半时间,过去需要跋涉多日的艰辛旅程,在你不知不觉中便可顺利到达。而原有的兰新铁路将改为货运专线,新疆与祖国各地的物流将更加便捷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