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期● 随感录●

从“封口费事件”说起

作者:季音

 2000年9月20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了一起矿难事故,消息传出,两天内有一群自称是记者的人赶往“采访”,矿方怕事故曝光,决定给这些不速之客每人发放“封口费”,有的一万元,有的数千元,领款者竟然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一个个将领到的大把钞票装进自己的提包里。这丑恶的一幕,被另一位有正义感的记者发现,他悄悄地拍摄下来,拿到网上公之于众。接着,《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先后作了公开报道,“封口费事件”迅速传遍各地,在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人们一致谴责这件丑事。
       “封口费事件”也惊动了中央有关领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山西省委、省政府,都奉命派出工作组前往彻查,最后查明涉案人员共60人,其中正式记者4人,媒体工作人员26人,假记者28人,矿方人员2人。他们都受到了法纪的严肃处理,并在报上公布了涉案人的名单。
       这次的“封口费事件”处理得好,既透明,又严肃,它对那些企图以不正当手段干扰舆论监督的单位,是一个警告;同时,通过这件事,也对新闻媒体敲起了警钟。
       从公布的材料看,这次涉案的正式记者和媒体工作人员达30人之多。一次小小的煤矿事故,竟然有这么多媒体人趁机去捞钱,这是够令人吃惊的。当然,应该肯定,我们的新闻工作队伍,从总体上说是好的,大多数人是忠于职守的。但毋庸讳言,也确实有一些媒体人,他们把上级领导机关作出的有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规定当作耳边风,禁不起金钱物质的诱惑,或者搞“有偿新闻”,或者是“偿而不闻”,在一些严重违法事件面前被封了口,放弃了舆论监督的职责。新闻工作是社会的良心,它负有正确传播信息、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你本身不正,又何以正人?看来,对媒体人员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坚决刹住歪风邪气,这件事还不可放松。
       假记者多,是这次事件中让人吃惊的又一件事。假记者现象近年来在各地都有出现,这些人手持假证件,混迹于记者行列,招摇撞骗,敲诈勒索,干了许多坏事,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假记者是怎么产生的?这里有多种原因,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歪风,无疑是滋生这种现象的基础,其中,它与真记者中的某些不正之风,恐怕也有一定关系。据知情人说,现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发布新闻和组织报道活动时,通常都要给记者发红包,记者们也就照拿不误,至于丰盛的招待餐和礼品,更是不在话下。既然干记者这行如此有利可图,于是就导致社会上有些见利忘义之徒,混入记者队伍,胡作非为,这或许就是出现众多假记者的原因之一吧。由此看来,要杜绝假记者现象,除了加强法纪的惩治力度外,彻底刹住记者采访活动中的不正之风,显然也是一个重要措施。
       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一个人民的记者,有两条重要的行为准则,一是说真话,二是廉洁。新闻界前辈这句语重心长的至理名言,无疑仍然值得当今的记者朋友们铭记。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实施《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10周年时,曾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证明,舆论监督对推动反腐败斗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工作者是这场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担负着这个历史重任的媒体工作者,应当努力纠正本身存在的不良风气,勇敢地投入这场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