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期●烽火岁月●

无一闪失的地下交通站

作者:尹强 万霞

1942年春中共泰兴县委奉上级党组织之命,在口岸区秘密成立了戴家集地下交通站,直到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作战时才停止工作。七年间,戴家集地下交通站接待、掩护、护送了大量从上海前往我苏北抗日根据地和苏北解放区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书写了党在隐蔽战线上的光辉一页。
      戴家集是自然村,村内和周边地区河网纵横,沟塘密布,芦苇丛生。它南面是泰兴城,西南是长江岸边的口岸镇,水陆交通便利,又地处偏僻的乡村,是开展革命活动的理想隐蔽之地。1941年春,中共泰兴县委成立口岸区委,两年内在戴家集发展了56名党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相继发展了各种群众武装斗争组织。这是上级党组织选择戴家集建立地下交通站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下交通站是一个秘密组织,保密纪律非常严格,进出交通站的人一律保密,工作人员不得查问更不准记录。戴家集地下交通站当时主要有两条交通线。一是负责接送从上海、苏南经此到海安、台北(今属大丰县)、盐阜革命根据地的人员;二是负责接送从上海、苏南经此过江都到淮安、洪泽湖革命根据地的人员。每次接送3~5人不等,通常都是在戴家集群众家中休息几天,等下一站有安全可靠的通行信息后,再将人员护送至下一站。当时在“三泰”地区(泰州、泰兴、泰县)工作的彭冲、陈丕显等同志就曾由戴家集地下交通站多次接送。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反动派在江南各大中城市大搞白色恐怖,许多地下党组织遭到威胁和破坏,党组织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将受迫害的革命者分批转移到苏北解放区。他们进入苏北的一条重要渠道就是通过长江航线客轮到口岸龙窝码头登岸,按规定的暗号、暗语与交通站常驻码头的交通员接头,然后送往戴家集。
      交通员的工作艰难而危险,就龙窝码头来说,从南到北,反动派的哨卡密布,明有宪兵、警察监视,暗有特务跟踪盯梢,稍不留神就会被敌人抓捕。由于交通员机智灵活,人地熟悉,多次化险为夷。女交通员王秀珍自幼生活在龙窝开过杂货店、渔行、茶馆的姑父母家中,周围的人都想不到她在做地下交通员工作。而她机敏过人,每次都能巧妙地领革命同志过关卡。王秀珍不畏风险,以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接转工作,七年无一闪失。中共华东局交委曾于1948年授予她“优秀交通员”称号。戴家集交通站表现出色的另一位女交通员是口岸镇的许正清,人们习惯尊称她为许奶奶。她于1946年春参加地下工作,在解放战争后期,她从龙窝码头接转过大批从苏南北上的地下党员、领导干部和革命青年,并秘密传递了大量情报。
      戴家集交通站经历了七年的风风雨雨,接转了上千人次的任务,从未有过失误,而被接转的同志从未留下姓名,交通站也未作任何记录。1995年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旧地重访,亲切会见了戴贵山、樊章宝两位交通站老同志,人们才知晓当时的一些真相。从1947年底至1948年春夏,由戴家集交通站接转北上的人员,大多是上海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青年。他们分批通过地下交通线由长江北岸的龙窝码头进入口岸,在戴家集短暂停留数日,再经紫石县(现为海安县)向北,最终到达盐阜根据地。据叶公琦同志回忆起来的就有100多人,他也是其中一位。
      1949年春,解放军渡江作战,戴家集地下交通站完成了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