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2007年耶鲁世界学者,现任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发表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方面的论述约900余万字。袁岳也是东方卫视与第一财经著名的大型谈话栏目《头脑风暴》的主持人。本文摘自袁岳在上海图书馆所作《90后的特征,以及和他们沟通的三大策略》演讲。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是“60后”,“60后”是改革开放中间受益最多的一代,受到了较好的教育,社会也比较开放,是属于知识、信息都比较开放的一代。他们看了80后的成长过程,听了很多对80后的议论,对独生子女有很多见识和经验,所以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了。对“90后”来说,同样缺少小伙伴,但由于和父母沟通增加了,所以从小变得比较大人。我们总结出独生子女“90后”的四大特点,叫做“拟成人化”、“一心多用”、“激情体验”和“松圈主义”。
首先是“拟成人化”。因为“90后”从小和成人交往,能够理解成人的一些交易模式,能用成人的方式来思考和做事,讲究“双赢”和“互惠”。光想自己占好处不行,一定要让别人都占点便宜,这个便宜才能长久。
“90后”也很讲究现实。这里念一段“90后”的原话:“我喜欢说唱,但我不会把说唱作为我的职业,说唱需要天赋的,我没有这样的天赋,只能把它当成业余爱好。我不去学说唱而是学日语,找一个赚钱的好工作……”你看,他知道吃饭和爱好是两码事,他们这么小就有这么成熟的心思,因为他从小就像大人一样观察社会。
“90后”第二个特点是“一心多用”。例如领导在上面讲话,“90后”可能这个耳朵听MP3、那个耳朵听领导讲话。领导讲得好我多听两句,领导讲得不好不影响我听MP3。前面还放一个手提电脑无线上网,上面5个QQ开着和人聊天呢,顺便有空的话再玩一个游戏。“90后”认为领导讲了两个小时,其实只有两句话是新的,但他是领导,也不能让领导不好意思,让他念着吧,我该干嘛就干嘛,所以还坐在那样,看起来好像经常还微笑一下,讨领导高兴。
“90后”的第三个特点是“激情体验”。以选班长为例。“90后”在野外生存中发现某某居然在悬崖上找到一条路来,“太牛了,选他当班长”。所以,“90后”是探索式的,同时很推崇带领的人。“90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式是“别光说,得练”!
同时,“90后”非常崇尚快节奏的体验方式,所以他们上网查资料、看娱乐新闻、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为了有很多的话题,而且只看标题,不要深入了解,关键是知道得多。他们懂得这种见识在他们生活中间是有价值的。朋友之间是聊,男女朋友也是聊,跟爸爸妈妈也是聊,聊是生活的关键。聊的东西多地位就高,没得聊地位就低,什么都知道的有地位了,啥都不知道的没地位。
最后一点,也是“90后”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叫做“松圈主义”。
我们首先引用一段话,这是一位“90后”在博客里写的:“我很希望得到和自己同龄人的呵护和爱怜,将我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很能和他叙说,但我却不愿意去扮演他们的角色。” “松圈主义”很重要的特点是,“我不是集体主义者,但也不是个人主义者。我知道有圈子跟大家保持关系很重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是你不要让我天天过组织生活”。他们意识到社会交往圈子的价值,懂得组建圈子,知道圈子越多对自己价值越多,但也不立足于某一个群体。
很多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就会提问:“那么如何对待他们?如何进行沟通?怎样和他们相处?”我在这里提出三个基本的对策:
第一个对策叫做“共好策略”,培养共同的爱好。
例如,爷爷也学电脑,孙子很愿意用教你学表示他的爱,双方的共同话题也就多了。
老一代的人要主动和年轻一辈培养新的爱好,尤其要跨越自己认为很对的东西来接触信息和知识。有“共好”才会有对话的基础,才能一起探讨。
第二个对策叫“后学策略”,向后辈学习。
有个说法叫“忘年交”,意思是和不同年龄的人建立交往关系,并从中学习。还有一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聊天、交往、做朋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中国人来说,和前辈交往、向前辈学习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把忘年交变成向后辈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其实,后人应该就近借用前人的知识,前人也应该就近学习后人的知识。
无论“80后”还是“90后”,他们在获得信息、知识上比前代更多、更广、更快、更灵活,而老一代跟他们距离是在不断增大。所以,“后学”是新时代的需要,也是改变社会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
第三个对策叫“迎领策略”。
最近团中央有位领导的说法我觉得很好,“青年组织要领导青年,第一步是要迎合他们”。很多青年干部其实已经40多岁了,政治上算年青人,按照年轻人的标准已经是老同志了,所以第一步应该是了解他们,迎合他们。
今天当“80后”已经成人、“90后”开始成人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沉湎在过去的模式,不仅意味着会丧失与两代人很好的交流机会,而且意味着社会上存在着巨大的代级冲突和代级矛盾,会降低了社会的和谐作用,增加社会的摩擦力。只有重视“80后”、“90后”的特点,我们才有可能从新的角度认识和对待他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组织的未来,社会的未来,然后认真地和这些未来的力量一起生活、一起娱乐、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