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期● 游 记●

战梦重温

——老战士回访诸城纪实

作者:李华 芮美

沈默君(左五)、李华(左四)、芮美(右三)等同志合影

山东诸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传说远古明君舜出生于诸城。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清代东阁大学士宰相刘墉等都是诸城人。近现代史上诸城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如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同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等。
      2006年10月,我们和原华东野战军四纵十师13位七老八十的战友,为追寻革命足迹,重温鱼水情,回到了59年前曾经战斗过的诸城。我们四纵与诸城人民有割不断的革命情谊。在解放战争中尤其在孟良崮战役,我纵三次到诸城休整,补充军需品,伤病员在诸城养伤等,与当地老乡结下了深厚鱼水深情。1947年7月解放战争中期,我们十师第二次解放诸城,歼灭负隅顽抗的诸城还乡团2000余人;鲁南突围后我们又在诸城休整,当时十师在鲁南突围中减员3000多人,诸城政府一次性补充给我们部队2500多人,全是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我们这支以江南子弟兵为主的部队一下子补充了2500多名诸城子弟兵,而且都是青壮年。如今更使我们深切地怀念这块洒满战友们热血的土地。
      我们的回访受到诸城市委、市政府的热情接待。在建筑雄壮的密州宾馆的大门楣上悬挂巨幅的“热烈欢迎参加第二次解放诸城的革命功臣”横幅,使我们激动万分,又觉受之有愧。
第一天,我们由李宁副书记带领拜谒了王尽美纪念馆并敬献花圈。下午在宾馆会议室中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李副书记向我们介绍了诸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形势。后由我们沈默君队长代表全队老战士表达我们的谢意。他说,值此大好黄金季节里,我们这一群七老八十的战友不去游山玩水,而千里迢迢赶来诸城,实在是我们这支部队,和诸城人民有着血肉联系,我们日夜思念这座城市和人民,直到事隔59年,我们仍然像婴儿投奔母亲怀抱那样激动!
     我们在市领导的陪同下,在诸城地区参观学习了三天。每到一处都让我们兴奋、感叹!我们参观当地的汽车厂时,曾在解放军报社工作的洪炉感叹道:“诸城有这么大规模的汽车厂,这在以前别说诸城没有,就连国家也没有,战争中我们流血牺牲确实没有白费。今天我们看到了建设成果特别高兴。”在总参工作的谢云山激动地说:“我在诸城参加过两次战斗,而且就是在诸城东楼村宣誓入党的,当时房东老大娘送我两只鸡蛋还有两只大红柿子,并嘱咐我,小同志好好干,多做好事。”
      我们还参观了“新郎”公司,它年产数百万套西服,畅销国内外。诸城经济腾飞,人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离开“新郎”公司的时候洪炉诗兴大发,顺口溜出这么几句:“过去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见老乡,穿的是西装;远看是西装,近看是‘新郎’。”
      我们参观了有“恐龙之乡”之称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嘴龙化石出土地及诸城恐龙陈列馆,和AAA级旅游景区——潍河公园,更是感慨良多。潍河在我们四纵十师28名文工队员们的记忆中是一条大沙河,一旦下雨,就会洪水暴涨。追忆到1947年7月“鲁南突围”时,正碰上鲁南雨季,白天黑夜都在不停地下雨,大路小路都被淹在水里,高粱地也成了汪洋泽国。浅水漫过脚脖,深水没过膝盖,天上有敌机扫射,四周敌军炮火轰鸣,还有暗处的反动“还乡团”不时地朝我们打黑枪,道路泥泞,一陷老深,一连十天、二十天水里来雨里去,大家的双足被浸肿了、泡烂了,露出斑驳鲜红的嫩肉。特别是几位女同志不声不响,咬紧牙关,忍受着超负荷的痛苦,鞋袜丢了,撕下衣袖裹双脚,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身,渴了捧雨水咽下;饥了只能啃嚼半生的麦粒,半生的马肉。我们把马肉一块块用电话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边走边撕着啃。有一天途经一个村庄稍作休息,吴尧和鲁华饿得实在乏力,坐在一磨盘上,随手摸摸磨膛有无可食的,还就真让他俩捋到几粒元麦和玉米粒什么的。司务长王守福由于双足长时间泡在水里,他的双足溃烂得比别人都厉害,为不因他掉队而成为敌人的俘虏,组织决定给他些许粮票和钱款,让他就地留下打埋伏。他说:“让我留下,28个队员的给养怎么办?我能坚持,坚决不留。”他忍着疼痛坚持跟着大部队行进,直到目的地。在过潍河时,卢胜师长命令把炮埋了,把辎重拆了,抢渡沙河。我们28名队员在队长身边待命,都在用眼睛问:“咋过河?”沈默君队长不动声色,拿来一卷用电线绞成的绳索围在腰间,走出数米,一个俯冲,投入狂涛中。队员们全跑到河边,师政直属队的同志们全部列队河边。这就是我们的队长、作家沈默君同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留下的足迹,不曾有哪个领导去命令他,也不曾有哪位同志去动员他,在危难之中,他以血肉之躯冲入凶猛的洪水,架起狂涛浊浪中的电线绳索桥。我们28名队员在队长的护送下扶索破浪渡河,女一班歌唱演员尤韵荷,素来文弱,一下水就遭巨浪迎头狠击,顿失去知觉,就剩一只手勉强地抓住那索。岸上的同志们见了莫不大惊失色,沈队长大喊一声:“别慌,不能松手,我来背你!”他再次扑下河,接二连三击水破浪,终于托起危急中的尤韵荷。1999年,尤韵荷在老战士回忆录《峥嵘岁月》中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他用了全身力气,几经与恶浪搏斗,终于使我安全过了河。”在我们此次13人的回访团中,有三位女同志,当年都只有十三四岁,就曾渡过这条河,差点被汹涌的河水给吞没。
      改革开放后的诸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从前的土围子到现在高楼林立,马路宽阔,新农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齐宽敞的农家院。土泥地已变为水泥地。进村是两车道的柏油路,宽敞的停车场。村医院里设有病床、药房、挂号间等一应俱全。曾任南昌艺术总团团长的葛华看着眼前的巨变,情不自禁地领着战友们用沂蒙山小调唱起:“人人都说诸城那个好!富裕和谐,文明好!人人都说诸城那个好!山好水好人更好!”这歌声笑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当要离开诸城时候,我们心情无比激动,人人依依不舍。60年前任四纵十师文工队队长的沈默君提笔写下“革命摇篮,时代楷模”八个字赠送给诸城人民和诸城人民政府,以此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