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李先念与陈少敏(左一)、郑绍文(左二)、朱治理(左三)、刘少卿(左五)在湖北省京山县
李先念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从投身革命开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从容应对、指挥若定,敢于牺牲小我,维护全局。毛泽东曾经赞誉“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这是对李先念的最好评价。
李先念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6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1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黄麻起义”。李先念时任黄安县高桥区工人纠察队大队长,在他的领导下,高桥区各乡的农民武装会同众多的农民兄弟,只经过数小时的战斗便攻破了黄安城,反动政府被摧毁,黄安城首次落入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手中。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的又一次起义,开创了大别山区工农武装夺取政权和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先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战斗中,李先念和高桥区委的领导人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李先念从这次战斗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他以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良好开端。正因为他在起义中的突出表现,年仅18岁便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麻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李先念率九龙冲乡游击队加入了红军。他率领武装小分队,深入白区打土豪,为部队筹粮,还组织群众贴布告、散传单、割电线、摸岗哨,昼伏夜出,广泛开始敌后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敌人。参军后,李先念从副班长当起,相继升任团政委、师政委,后被增补为西北军事委员会委员,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猛将。在鄂豫皖根据地,李先念参加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后又东进皖西,参加苏家埠、韩摆渡之战。他任团政委时所率领的红二十三团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作风顽强、战绩突出,被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命名为“共产国际团”,这是鄂豫皖红军史上的首次命名,是最高的荣誉和奖赏。李先念经过几次大战役的锤炼,为未来指挥师团、军团、大兵团作战,灵活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克敌制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李先念等红军指战员的浴血奋战,红四方面军主力发展到四万五千余人,地方武装达二十万人以上,鄂豫皖根据地面积扩展到四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三百五十万,拥有二十六个县级革命政权,迎来了红四军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
由于众寡悬殊和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错误等原因,红四方面军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仍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被迫撤离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方面军总部的组织指挥下,担任师政治委员的李先念率全师指战员浴血苦战,西越平汉路,突围漫川关,越秦岭,闯关中,涉汉水,数破敌重围,转战五千里。1933年,红四方面军终于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年仅24岁的李先念升任红三十军政委,参与组织和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成为徐向前的得力助手和方面军的卓越将领之一,为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南江战役中,李先念身先士卒,英勇负伤,养伤期间还指挥红三十三团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消灭了来犯之敌。其后,为了保卫根据地,李先念又参加了奇袭“绥定王国”、反六路围攻等战役,红四方面军得以冲破了“川陕会剿”,全面实施了“川陕甘计划”。接着,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红四方面军又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李先念率部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实现了懋功会师;又指挥了包座之战,打开了北上通道;率第二次北上先遣军穿越草地,激战腊子口,为红二、四方面军开辟道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李先念和他率领的红三十军以无私无畏、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演绎出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战斗传奇。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一部,奉命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组成西路军。李先念等西路军将士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披坚执锐、喋血沙场。在西路军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惨遭失败之际,李先念受命于危难之间,负责“统一指挥军事”,他以超凡的胆略和惊人的毅力,率西路军余部千余人西越祁连山,深入原始山林,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茫茫戈壁滩,经过四十七个日日夜夜,九死一生,终于胜利到达新疆。在这次极其惨烈而悲壮的征程中,李先念带领的保存下来的420人,是唯一一支成建制的部队,它象征着以李先念为代表的西路军将士勇斗强敌、不畏艰险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毛泽东主席正是在得知李先念在西路军建立的功勋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后,作出“李先念是不下马的将军”的高度评价。
西征回延安后,李先念马不停蹄又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之中。1938年11月,李先念奉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命令,南下奔赴中原抗日前线,开展在敌后创建抗日武装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那时的武汉沦陷不久,形势异常凶险,可李先念仅用一年时间,就在武汉外围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先是组建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通过新街战斗等一系列战斗,使新四军威名远扬。后又力排艰难险阻,统一豫南、鄂中、鄂东党的组织和武装力量,组建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连续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创建了驰骋中原敌后战场的劲旅——新四军第五师。1943年,李先念被中央任命为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五师师长和政委。鄂豫边区在李先念的领导下,取得了除对敌斗争外如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一系列辉煌的成绩,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到抗战后期,新四军第五师已形成了对武汉的战略包围态势。李先念在中原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实践充分证明,他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抗战胜利后,内战的阴云,笼罩在中原大地。面对国民党三十余万大军的重重包围和进攻,李先念凛然无惧,率领中原部队六万余将士,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在发动“桐柏战役”后又开展“宣化店谈判”,为最终赢得中原突围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中,李先念全面贯彻中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方针,率领中原军区部队抢渡丹江、血战南化塘,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胜利到达鄂豫陕地区。可以说,中原突围战役是李先念戎马生涯中成功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军事艺术杰作。
中原突围后,李先念率部创建了豫鄂陕根据地,形成与全国解放军正面战场相呼应的中原敌后战场,有力支援了兄弟解放区部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7月,李先念前往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前方指挥所,协助刘伯承和邓小平,为反攻中原和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而战斗。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后,李先念率由豫鄂陕军区主力改编而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挥师东进,在完成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十师的任务后,又取得通许大捷的重大胜利。1947年12月,第十二纵队与原新四军五师的部队组成了新的江汉军区,李先念对江汉军区的组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刘邓大军立足大别山后,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下,连续作战,消耗比较大。李先念又积极协助刘邓开展了内外线粉碎敌人围攻,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原各部队互相配合,机动作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共歼敌19万多人,在4500万人口的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建立了中原根据地。至1948年2月,李先念协助刘邓大军主力胜利结束了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围攻以及反“清剿”战役,为进一步彻底摧毁中原国民党军的防御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李先念由于长期的艰苦作战和劳累,落下了严重的胃病,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只好到华北解放区治疗休养。但他身在病房,心在前方,时刻关心全国的战局。在淮海战役前夕,李先念向中央军委发电“请缨”,要求早日回中原参战。获准后,他于1948年12月29日抵达郑州,与邓子恢、李达等一起负责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李先念不顾大病初愈,不分昼夜地工作,克服重重困难,陆续组织支前大军,日夜运送粮食及军用物资,有力地保证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
战争年代的李先念,可谓戎马倥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没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舍小我,顾大局,无论是在西路军遭受失败之际,还是在中原突围危机重重之时,他始终以赤胆忠心,力挽狂澜,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在将星云集的革命队伍中,毛泽东对李先念是情有独钟,称赞“李先念是我们的青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