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苏州河
今日的苏州河畔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激动不已,要讲心中话,多得不知从何讲起,想来想去,还是从上海苏州河畔、老闸桥堍的第一响枪声开始。
枪声始于黎明之前,曙光即将升起的时候。此时此刻,传来激烈的枪声,不仅预示着新的一天就要到来,而且还有划时代的意义。
60年来,我多次走过这座桥梁,不管是过去的木桥、水泥桥,或者是今日宽敞新型的大桥,总是想起桥堍的这场巷战以及与巷战有关的遗址。
老闸桥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在公元1570年左右。主持建桥的人是应天(南京)巡抚,他“来到吴淞江(苏州河)岸边,一眼望去,满目汪洋,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为满目疮痍的景色,感到心酸”,于是决心以工代赈,建闸治水。后因海潮冲击,水闸毁去。到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移闸金家湾,故有新老闸桥之称。解放以后,经过多次改建已命名为福建路桥。
解放前,老闸桥沿河两旁,东为垃圾码头,西为粪码头,由粪霸控制。推粪车的工人,白天干活,晚上睡在“老虎灶”的“鸽子笼”里。桥堍福建路东面是一个连着一个的木材行,它是帮会活动的地方,白相人头目常在这里兴风作浪,附近的剧院也深受其害。大家深恶痛绝,希望早日得解放,能平平安安过日子。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1949年5月25日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人民解放军从南京路进入福建中路,向苏州河方向推进。在此之前不到半个小时,躲在桥头堡中的国民党军队还在垂死挣扎,到家家户户敲门,要老百姓为他们搬运装米的麻袋。这是从米店抢来的大米,用来加固桥头的堡垒。那时,我正住在堂舅父家的钟表店里。店里有两个职工,加我共三个人,我们没有理睬国民党军的敲门。我一页毛笔字还没有写完,屋外传来了嘈杂的脚步声,国民党军边跑边叫:“敌人来了!”这时我们判断,解放军已经进入市区,一场激烈的巷战就要开始。霎时间,屋外枪声大作,子弹横飞。我立即叫两位师傅卧倒地上,以防飞弹伤人。
透过硝烟,我看见解放军向苏州河推进。他们侧着身子,沿着墙壁快速前进,迅速占领了制高点,如福建中路的电话局大楼,石潭弄口的大华旅社,桥堍的老闸大戏院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包围圈,达到瓮中捉鳖的效果。这种作战,犹如“瓷器店里捉老鼠”,解放军不用重武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设施的破坏,也保证了市民的安全。
待到解放军战士冲上桥去,我们走出店门。这时北京路、福建路上人涌如潮,大家处在兴奋状态。但也有市民利用无人管理的真空时段,把桥头的大米包拿回家去。发生此事后,立即就有臂上佩戴上海人民团体联合总会人民保安队袖章的工人、店员等走来维持秩序。当时,组织之严密,行动之快,出人意料。这是上海解放后,我最早看到地下党发挥的作用,是人民在接管这个城市。
这个时候,攻克老闸桥堡垒的英雄战士又继续前进了。此后,不知这些为解放上海作出贡献的战士们是不是再来过这里?
60年过去了,我希望他们能再来这里看看重建的福建路桥的巍峨雄姿,再看看桥下的潋滟水光。如今的北京路已成为供应生产资料的专业市场,有商贸企业800余家,与美、英、日、德等10余个国家180多个公司有贸易往来和合作关系。相信未来的苏州河两岸一定更为繁华,苏州河也将更为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