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期●人 物●

瞻仰瞿秋白故居纪念馆追记

作者:耿冬生


瞿秋白同志故居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多才多艺的文艺理论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诞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城内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1912年由于家境贫困,全家人迁住不需出租金的瞿氏宗祠,即现在的瞿秋白故居纪念馆。
      我从福州回故乡泰兴,往返必经常州。由于我崇敬瞿秋白的高尚品德和出色才华,曾多次瞻仰常州瞿氏宗祠瞿秋白故居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入口处正中,高悬着列宁在演讲的巨幅照片。下面文字记载了1920年21岁的瞿秋白以北京《晨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列宁两次会见了瞿秋白,并和他交谈了东方革命和中国的优秀文化。瞿秋白在十月革命故乡的所见所闻,使他深刻认识到十月革命确实为人类开辟了新纪元,他立志要为内忧外患的中国“辟一条光明的路”。1922年,瞿秋白参加了共产党,立志为救国救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924年1月,瞿秋白参与筹备在共产党帮助下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了大会宣言的起草。1925年1月,他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
      大革命期间,他参与创办上海大学,与邓中夏等同志一起,为革命培养了大批骨干。他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论述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主编中共中央创办的专门指导“五卅”运动的《热血日报》;坚决支持彭湃、毛泽东领导的广东和湖南农民运动。瞿秋白主张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武装农民,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1927年3月,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寄到中央,瞿秋白为毛泽东这篇报告写上序言,很快排印,并出版单行本,发给全党同志。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以及党内的右倾错误,大革命宣告失败,许多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遭到血腥屠杀。在党的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又当选政治局委员、常委。1927年8月7日,瞿秋白主持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他代表中央常委会作了政治报告。会议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中央领导机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28岁的瞿秋白,临危受命,团结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继续高举革命旗帜,领导整顿和恢复各地遭受破坏的党团组织,参与决定和指导各地区的武装起义,实现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斗争形式的转变。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绩的。”它是转折点,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它给正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党指明了新的出路。瞿秋白在推动大革命兴起和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对党、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期间,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理论的指导,由于年轻的共产党人缺乏斗争经验,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一度犯了“左”倾盲动错误。但在实际斗争进程中,作风民主,善纳不同意见,勇于自我批评的瞿秋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很快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1928年6月,瞿秋白去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会上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总结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今后新的斗争任务和方针。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随后,他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并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协助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
      1930年8月,瞿秋白和周恩来奉共产国际指派一起回国,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然而在1931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他受到共产国际派来的米夫及其支持者王明的错误打击,被指责为犯了“调和路线错误”,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
      瞿秋白生于常州一个破落书香家庭,他自幼跟母亲读史书和唐诗宋词,勤于写作,学过英语,1917年又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精通俄文,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最早全文翻译了《国际歌》。他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35篇约16万字的通讯、特写,成为我国最早介绍、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重要纪实文章。
      大革命失败后,一批党和党所影响的文化工作者陆续荟聚到上海。这支左翼文化新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活动,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扎根群众的左翼文化运动。他们冲锋陷阵,英勇战斗,而鲁迅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瞿秋白为左翼文化运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在受到王明路线错误打击之后,仍然以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身患肺病,一心投入“左联”的工作,和鲁迅一起参予“左联”的领导,带领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写下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论文和杂文,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瞿秋白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在斗争残酷、环境险恶、颠沛流离和生活艰苦的条件下,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写作和翻译了五百万字的佳作,留给子孙后代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瞿秋白奉中央之命,于1934年2月到达中央苏区红都瑞金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红色中华报社社长兼主编等职。他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苏区工农文化政策和规划,大力推动工农文化教育和文艺大众化,积极倡导大众文艺。他尤其重视适应苏区农民、红军战士和干部文化程度低的实际,采取鼓动作用大、战斗力强的戏剧艺术和民歌形式,宣传鼓动效果好,受到群众、红军的欢迎。他积极创办图书馆、识字班和各类学校,创建苏区的新教育制度。
      瞿秋白从白区到苏区,都深入研究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还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作家向工农大众学习。他旗帜鲜明积极倡导“革命的文艺,必须‘向着大众’去”,为后来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他留在环境险恶的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突围时被捕。6月18日,他昂首阔步,高唱国际歌、红军歌,走向长汀城外罗汉岭下刑场,英勇就义。纪念馆陈列着瞿秋白就义时的照片。毛泽东曾说过:“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瞿秋白故居纪念馆是一部革命伟人的英雄传记,是一本内涵深厚、永远闪着光辉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