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向西推进,势如破竹,解放了武功,部队文工团随即在当地的西北农学院开展演出宣传,农学院附中十六岁的女学生张文彬和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兴高采烈地坐在舞台前第一次看解放区的秧歌、舞蹈,特别是由新华社随军记者杜鹏程创作的五幕大型歌剧《劳动人民的子弟》。演出四个多小时,看得张文彬热血沸腾,一下子燃起了她向往革命的激情,戏一完她就和大批同学报名参军。从此,她记住了杜鹏程这个名字。
张文彬初到部队,由于她身材好,个头高,又是女生,就被安排到文工团,不久又调到二军四师政治部工作。她哪里知道,自己崇拜的作家杜鹏程从解放战争开始,就一直跟随这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英雄部队转战陕北,并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战地报道和二百多万字的战地日记。
6月,西北战场著名的扶郿战役打响了。一天下午,部队在渭河畔的宫家堡作短暂休整,张文彬和女战友小马正坐在老乡的炕头上缝衣、读书。突然,一位年轻的军官喊着小马的名字,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张文彬一听小马叫“杜记者”,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这位身材适中、十分干练的小伙子,心里激动万分: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鹏程啊!她本想看清人家长什么样儿,但少女的矜持与害羞又让她装出不在乎的样子继续低头看书。忽然,杜鹏程发现窗台上放了一本书,便如获至宝地顺手去拿。张文彬一看,急忙去抢,但书还是先落在了杜鹏程手中,他“噢”了一声:原来书里夹着篇作文!张文彬的心一下子提起来了:自己幼稚的习作落在名记者的手中,人家还不知咋笑话呢!因为羞涩又紧张,少女的脸上飞起了一片红晕,头埋得更低了。没想到杜鹏程看过作文后大加赞赏,兴奋得像个诗人手舞足蹈,眼睛盯着张文彬连声说:“好苗子,有才气!”说完一激动军帽一甩,布鞋一脱,光脚上了炕就坐在张文彬对面,兴致勃勃地给她谈起了写作。渐渐地,杜鹏程满身的热情感染了一颗少女懵懂的心,她开始红着脸抬头观察这个热情似火的军人:面容清瘦但目光如炬,那充满诗情的话语,那畅怀纵意的笑声,甚至连那不修边幅的衣着,都弥漫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韵致!
那天从下午到晚上,这个小女兵心里一直惦着杜记者的行踪:听说他要在师部吃饭,她便“吃”了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见杜记者的面,是不是他走了?她忍不住问司号员,“杜记者走没走”,答:“他在村口和老乡拉话呢!”夜深了,行军打仗累得大家一躺下就睡死过去,但这个女孩却整夜未眠:因为她爱上了杜鹏程!
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1949年11月24日,热恋了半年的杜鹏程和小他十二岁的张文彬,终于在寒冷的帕米尔高原喜结良缘。当时杜鹏程是接收原《新疆日报》的第一任军代表。新婚一过,夫妻俩便随大部队越天山进南疆歼敌剿匪,12月上旬到达边疆城市喀什噶尔。在刚刚接管的旧军营里,总算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边疆刚解放,百废待兴。除小股部队还在追歼残敌流匪外,大部分人员都转入地方政权建设和民族工作。这时,担任新华社野战二支社社长的杜鹏程接到任务,代表党对原被国民党控制的《喀什新疆日报》进行改造。那段时间,他既要组织培训旧报编采人员创办中共南疆区委机关报《天南日报》,又要筹办维文报纸,还要带支社全体记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采访,成天忙得焦头烂额,只有深更半夜回到自己十几平方米还八面漏风的办公室兼新房里,才能见到年轻漂亮的妻子。就像陕北民歌唱的那样“一碗谷子两碗米,面对面睡觉还想你”,尽管家徒四壁,但两人却爱得“天昏地暗”。
其实,这时候杜鹏程心中决定写一部反映保卫延安这段光辉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的构思已经成熟。工作之余,他一边挤时间翻阅自己在转战陕北时记下的日记和战场保存下来的油印战报,一边研究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边开始深深的思考。有天雪夜,他将这个大胆的计划和盘托出,没想到妻子比他还激动、还急切,鼓励他赶快动手。但丈夫拉着她的手却说:“我结婚前就告诉过你,你跟我是要吃苦的,现在一写开来,我就顾不上你啦!”而张文彬却异常坚定:“为了你,啥苦我都能吃!”
杜鹏程全身心投入创作,夜以继日,挥笔疾书,每写完一部分章节,就让妻子作他的第一读者读给他听,并提些修改意见,有些实在潦草的稿页还得妻子用粗糙的麻纸抄写清楚……以致像《保卫延安》从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最终改成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许多章节两口子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就在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初稿时,张文彬却怀了孕,妊娠反应特别厉害。是停止写作呢,还是先不要孩子?为了丈夫的事业,妻子决定人工流产。但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又没有手术设备,完全靠人工,结果造成大出血,险些送命!大病初愈,杜鹏程愧疚得不知用什么方式来安慰妻子才好,便决定休息一天,陪妻子去逛维族的集市“巴扎”。
令人惊叹的是,杜鹏程从1950年初开始动笔到当年5月,百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就杀青了。三年后,当一对衣着土气、满脸病容的青年夫妻风尘仆仆地走进北京,他们的眼里却充满了希望的火焰和自信的光芒。因为在他们各自抱着的一个大布包里,珍藏着为新生的共和国奉献的一份厚礼:经过十二次修改后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原稿《保卫延安》!
1954年6月,杜鹏程呕心沥血创作的《保卫延安》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作品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很短时间里再版几十次,印数突破百万册,创当时纪录。周总理读后给予高度评价:“我们部队打仗就是这样,彭总这个人也就是这样。”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雪峰在反复阅读后写下五万字的长篇评论,认为在反映人民战争方面“真正可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从此,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部宏伟的历史画卷便被称作军事题材作品的“开山鼻祖”,定为军事文学的“里程碑”!那年,杜鹏程只有三十三岁。
那是段美好的日子,杜鹏程就像翱翔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只雄鹰,每天诗情汹涌。而远隔千里的妻子听到这天大的喜讯,也是激动得无法形容。尽管在1953年,张文彬已背起丈夫为她买的文具、书包走进了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校门,不能与丈夫一起分享他们用心血换来的这份成功的喜悦,但两人却在电话里、书信中互诉幸福、快乐与衷肠……他们一个读书一个写作,要来个“比翼齐飞”!
成名的当年,杜鹏程就从新华社转到中国作协西安分会担任副主席,终于实现了他想当一名专业作家的愿望。从1955年3月起,杜鹏程先后在黎湛路、三门峡、陇海路、成昆路、西韩路工地及西北一些农村去参观学习。1955年晚秋,他来到宝成铁路工地,挂职西北铁路工程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入生活。祖国建设的喜人景象让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年青的朋友》、《在和平的日子里》、《工地深夜》、《夜走灵官峡》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以惊人的速度连连发表,在全国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元帅受到批判。杜鹏程因在《保卫延安》中塑造了这位伟大的军事家的形象而受到株连,有人攻击他为“反党分子树碑立传”,还有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拿他1955年8月5日曾在中南海受到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专门接见而大做文章。《保卫延安》一夜之间变成“大毒草”,被勒令停止发行。杜鹏程从此被打入冷宫,开始遭受长达二十年的压制!
当时,政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又逢三年困难时期,杜鹏程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女儿咪咪(大名杜稚)才一岁多,妻子还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又碰上岳母得重病需要输血,没办法,杜鹏程只好先从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了九百元钱。在这之前,他们却自愿把《保卫延安》的九万六千元稿费几乎全部捐给了国家。
忍辱负重的杜鹏程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没有放下一个人民作家的良知和责任,除创作《光辉的里程》、《年轻的工程师》等一大批小说散文外,从1960年到1963年创作了一部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太平年月》。可是没等他把改好的作品送到出版社,一把“匕首”又深深扎进了他的心:1964年,文化部发出通知,《保卫延安》要“立即停售和停止借阅”并“就地销毁”。《太平年月》连带着不许出版也就罢了,没想几年后这部小说因提到贺龙的名字又被罪加一等,手稿作为重要“罪证”被封存在档案里,十三年不见天日!
这年,他们的儿子杜微出世了。张文彬也从一家新闻单位调到陕西文艺杂志社任编辑。一家四口人总算团圆了吧,但日益严峻的政治形势却将他们笼罩在巨大的阴影里。
没等他们喘口气,1967年,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开始了,《保卫延安》首当其冲被揪出来“处死”,杜鹏程成了武斗的对象,受尽凌辱,被打入地狱。
1969年,张文彬领着一双儿女被下放到铜川地区耀县一个离县城很远的小山村,接受劳动改造。此时,杜鹏程也和一批“黑帮”作家被下放到三原县农村的一个“五七”干校劳改。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了!这大快人心的喜讯给了杜鹏程莫大的力量,他重又拿起搁置了十年的如椽大笔!1977年他的战争小说《历史的脚步声》一经发表,备受关注。次年12月,《保卫延安》获正式平反,1979年,扣在杜鹏程头上二十年的“黑帽子”终被摘下,杜鹏程重获新生!
1982年,杜鹏程光荣地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
但由于长期的迫害和折磨,杜鹏程的身心几乎被摧毁,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时常发作,写起字来手颤抖,相当费力。但他毅然坚持写作,从不懈怠,他想抓住生命的纤绳,作最后的攀登!
在丈夫病重的日子里,张文彬等于是把家搬进了医院,陪床照料。那是1991年8月,看着爸爸病情大为好转,女儿杜稚极力催促长期陪床的妈妈出去散散心,她要在父亲床前尽几天孝心。拗不过女儿,张文彬就在知名作家赵熙的陪同下,抽身到山青水秀的避暑胜地太白县小住了几日。当时笔者曾在那里采访过张文彬,她本该好好休息一下,却还为丈夫牵肠挂肚:“要是孩子他爸爸能来的话……”说这话的时候,她憔悴的脸上添了几分遗憾和忧伤。10月26日下午,彭德怀传记组成员到医院了解情况,张文彬正陪着说话的时候,杜鹏程心脏病突发,在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七十岁。
据粗略统计,《保卫延安》除那二十年被停止发行外,截止1992年已出六个版本,印行四百多万册,并被译成十几国文字,还被改编为电影、话剧、连环画、小说少儿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杜鹏程文集》。紧接着,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杜鹏程的《战争日记》、《杜鹏程中短篇小说集》、《杜鹏程纪念文集》……而这些,都是张文彬几年来怀着对丈夫的强烈感情,埋头整理、协助出版的。每本书的出版后记,可以说都是张文彬蘸着热泪为丈夫写下的“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