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期●老战士专访●

83岁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助学

作者:张增祥


  蔡崇明与老伴

        蔡崇明,新沂窑湾人。现任徐州市老年摄影学会名誉会长,市老年书画协会名誉副会长等职。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战争,历任游击队指导员,新四军连指导员。1949年转地方工作,历任市水利局长,铜山县委书记,市政府顾问。
      前不久,83岁的他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在新沂王楼中学成立了助学基金会,帮助那些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孩子们。
      “为家乡贫困孩子做点事是应该的,没什么可说的。”面对笔者的采访老人笑呵呵地说。老人告诉我,他离休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几次,真正触动老人的是那些孩子们。“一直以来,我深感文化水平低的痛苦。”老人说,他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加上兄弟姐妹众多,只能上当地不收学费的学校,即使这样也只上了几年。因为上中学需要学费,老人不得已提前结束自己的学业。“上学期间,吃饭经常靠同学接济。”如今他看到有些孩子因贫困面临辍学,老人总是想到当年自己的窘境,他觉得自己只要多帮一个,就会少一个像他当年一样无助的身影。
      深思熟虑后,蔡崇明拿出自己毕生积蓄20万元,在新沂王楼中学成立了助学基金会。
      早在2000年春节,老人就捐出了第一笔善款。那年3月,老人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山大学一位江西籍的学生看到后,写信寻求老人的资助。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老人很谨慎,跟中山大学取得联系后,了解到这位学生因患重症肌无力面临辍学。第二天,他就给这名学生汇去了2000元钱,鼓励他努力战胜病痛,完成学业。以后每学期开学,老人都会给这名学生汇钱。如今,这名学生已经顺利完成了学业,而老人一共给他汇去了近万元的救助款。
      从此,平时喜欢读报的他更加注意有关贫困学生的报道,特别是徐州本地的。为此,他还专门到几个学校去联系,确定救助对象后,每年老人都会给这些孩子汇去1000元钱,这种助学行动一直坚持到现在。老人说,老伴和他这几年生活虽然清苦了一点,但助学成了他晚年的精神追求。
      老人告诉笔者,之所以选择资助上中学的孩子,是因为这些孩子面临的困难相对比较多,更需要帮助。老人说,他不想借资助学生出名,他享受的是帮助学生后的那种充实感。
      谈话间,老人家的保姆准备出去买菜。临行前,老人给了保姆10块钱,特意嘱咐不要买太贵的蔬菜。“能省一点是一点。生活清苦一些没什么,但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业。”说起捐助的20万元,老人说,那是他毕生的积蓄。“如果再有20万元,我还会把这笔钱投在贫困孩子的教育上”。老人接着说,虽然他的能力有限,可是子女们都很支持。
      离休后的20多年里,老人养成一种习惯,走路帮人推车上坡,在邮局帮不识字老人写信、寄邮包、取农业补助款,免费帮残疾人拍证件照片,在车上照顾孕妇和抱小孩妇女、为老人让座。不少人遇到困难就会找他帮忙,而老人是有什么事找他都愿意。老伴曾问他“图什么”,他说,图个心情愉快,增进身心健康,多活几年看看大好世界。
      老人的举动,也深深地感染、影响了周围的人:从书记、局长到干部职工,从私营老板到农民经纪人及他所在的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他们都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
采访结束时,老人说新沂王楼中学第一批受资助学生名单出来了,他要亲自去看看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