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金坛市农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相继兴办了80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更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增产潜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该市的特色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
打草帘是金坛农民传统的副业产品,质优价廉。指前镇前春村,家家打草帘,村中无闲人,但靠一家一户销售,带来一定困难,村内建立了前春草帘合作社,组织经纪人销售,村民得益非浅。
泥鳅是金坛的特色水产品,有“水中人参”之美誉。上世纪90年代末,农民利用白龙荡水面养泥鳅。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逐步攀升,经济效益大增。2007年组织了“禹阳泥鳅专业合作社”,外销韩国、日本。亩效益7000多元。现发展养殖面积400亩,养殖效益大增。
金坛的茅山茶叶素负盛名。尹福生租用农民部分茶田,组建了鑫品茶叶公司。在此基础上,联合了鑫园茶粉公司、桐春园等五家企业和陈小明、潘锁平、谢小马等118户茶农为社员,成立鑫品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产前技术培训、产中全程服务、产后组织鲜叶收购,按市价付款,年底二次分配,为茶农增加了效益。
长荡湖水产是金坛一大特色。为解决卖蟹难、卖鱼难的后顾之忧,一批水产经纪人筹资100多万元,在水陆交通方便的湖头桥,建起水产品市场。凭借临湖优势,社员的水产品通过经纪人便于向各 大中城市销售,并注册了“长荡湖”牌商标。现有摊位60多个,经纪人300余人,2007年销售螃蟹100余吨,青虾200余吨,年成交额达1亿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伴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而产生,不断增强合作功能,做大特色产业,初步呈现出五大亮点:
1、“启动器”。唤醒农民闯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进入市场,是站不稳脚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以特有的经济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农民才能增效得益。金城镇钱家村农民王小林是个善于动脑的种粮大户,2005年调整12亩土地用大棚培育韭菜,春节时每斤卖到6元钱,亩效益在6000元左右,是种粮的 10多倍。一人成功,多人仿效,现全村已发展到120亩韭菜。为避免多了卖不出,少时不够卖,以及不合理竞争,村支书唐龙庚组织了钱家韭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原材料采购,韭菜以特有的清香味胜出山东产出的大棚蔬菜而美名远扬。王小林20亩韭菜年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还吸收村中闲人捆扎韭菜,支付工资6万多元,使农闲时的劳动力找到了增收的良性渠道,提升了产业的集聚度和凝聚力,维护了农民利益。
2、“加油器”。农民收入步步高。朱林水芹专业合作社经多年的发展,按无公害技术规程操作,实行标准化生产,经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标志,打出“碧润”牌商标。袋装化包装进入超市后,畅销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2006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指定为特供产品,每斤卖出16元的天价。朱林村共有耕地1826亩,其中水芹1760亩,该村人均收入9600元,在570户芹农中,净收入1~5万元341户,5~10万元的216户,10万元以上的13户,村民居生富的24亩水芹收入达20余万元,种水芹成了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3、“助推器”。企业服务大市场。湖溪村1997年开始种蘑菇,2000年发展菇农264户,菇棚共约147万平方米,2003年组建起湖溪食用菌专业合作供销社,实行产供销的有机结合,促进优势互补。供销社组织收购,最高日收购鲜菇达50万斤。供销社在确保收购的同时,利用200立方米仓库,可年加工盐水菇1000吨,脱水干片菇5吨,并利用山东、上海等外贸单位,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2007年,湖溪村320万平方米蘑菇收入1630万元,人均收入9489元,并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蘑菇,湖溪村成为江苏省蘑菇种植第一村。
4、“鼓风器”。特色产业再提升。马纲葡萄专业合作社实施大棚人工保温技术,试行堆垄式浅种限根法,获得“国家专利”,使“夏黑”、“井川2088”品种比常规提前20天左右上市。更重要的是无核化,提高坐果率,二次膨大处理试验获得成功。所生产的葡萄外形美观,口味甜醇,优势明显,2007年7月在中国农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山杯”优质葡萄比赛中,“夏黑”、“井川2088”两种品牌双双荣获金奖。香醇可口的无公害葡萄富了一方人。
5、“调节器”。扶持政策作后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9条至52条,共4条阐明扶持政策支持发展农业项目,即资金、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实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各有关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它涉农经济活动中相应的各种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全方位向前发展,促进和保证农民增效得益,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短腿”拉长,更有成效地走出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