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期●缅怀篇●

实事求是的经济学家骆耕漠

作者:高建国

汪道涵(左)与骆耕漠在交谈

骆老在他百岁诞辰来到之前离开了我们,令所有敬他、爱他的人深感痛惜。
      由于父辈的关系,骆耕漠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名字。
      1948年春,时任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的骆老,在河南濮阳组建华野第一支财经干部南下队伍时,家父高景平即协助骆老,从事新解放区财经政策的调研与拟定工作,并随骆老一起调往刘、邓大军所在的中原局豫皖分局,协助开展财经工作。
      1948年6月,开封战役打响后的第三天,四处还响着密集的枪声,骆老就急不可耐地跃身上马,带领仅有几十人的接管队伍,向开封城冲去。他说,开封是河南的省会,我们一定要抢在敌人破坏之前,把开封的经济命脉接管到手,这关系到人民国家未来的利益。
      1949年5月上旬,时任二野、三野总前委财委秘书长、兼华东局财委秘书长的骆老,护送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由南京前往丹阳,筹备接管上海。那时,邓小平兼任新组建的华东局书记与华东局财委书记。华东局财委委员,由邓小平、曾山、方毅、刘岱峰、骆耕漠五人组成。
      据时任华东局财委副秘书主任的家父回忆,邓小平在丹阳曾当众夸奖:“耕漠是个足以信赖的财经领导干部。”
      上海解放后,经济上遇到很大困难,物价腾贵,工矿企业开工不足,市场连居民口粮也无法连续供应。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曾预言“共产党在上海呆不了三个月”。
     在曾山、骆耕漠等人的周密部署与郑重建议下,邓小平与陈毅下令打击金钞银元投机中心,并挂牌收兑银元、外币,开放储蓄新品种。从苏、鲁、皖、豫解放区调运粮食、棉花、煤炭与日用品,丰富市场,回笼货币。向爱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放贷资金,并提供原料与市场等。通过这些经济手段,稳定并繁荣了上海经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财经战线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胜利。
      其后多年,上海市一直承担着全国财政收入的约四分之一重担。骆老在这一阶段,担任了中共中央华东局暨政务院华东区财委副主任兼计划局长,进一步合理安排上海的工业、金融布局,并召集各路专业人才、知识精英,协力制定上海经济全面发展的长远规划。
      1953年,经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提名,骆老调往新成立的国家计委,任成本物价局局长,次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
      1955年,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被错打成“隐藏的内奸”,骆老竟受到牵连,背上“特务嫌疑”。骆老在计委坐了几年冷板凳后,于1958年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专职研究员。然而,骆老并未因此消沉,他对华东的老部下卜三说过:“我还有党籍,也还有一支笔呢,我总可以为人民工作的。”
      1958年,“大跃进”狂潮兴起。时任上海市计委副主任的家父,眼见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断下达,曾多次借到北京开会之机,向老领导骆老坦言他的忧虑。骆老焦急地问:情况糟糕到了什么程度? 家 父说:在发40度高热,明年必定要出大事。骆老细问详情后,果断地说,你快去见孙冶方,把一切实情都告诉他,他现在是经济研究所的所长,有机会见到中央领导,可以说上话。
      经骆老安排,家父多次向孙冶方反映“大跃进”违反基本价值规律,在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造成严重比例失调与无效劳动等实情。
      “文革”后,骆老曾对我说:“我们这批人啊,都是知识分子党员,都是为理想而入党的,是不灭的理想给了我们坚持良心与良知的力量。”诚哉此言。
      骆老这种为人民利益“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一直坚持到晚年。
      记得2001年春,93岁的骆老来上海重游故地。老战友、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去宾馆看望骆老时,曾当着骆老女儿小豫、小元与我的面,坦诚地说:“骆大哥,我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过大关,下一步我们该怎么搞呢?”骆老沉思片刻,回答:“首先是实事求是吧。‘文革’后,是实事求是挽救了中国,现在还要靠这四个字。”接着,骆老又说:“道涵,你不是提倡多元发展论吗?多元确实是个好办法啊……”
      这两位令人尊敬的老前辈的对话,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而久远的。
      骆老的睿智、慈祥、乐天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