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期●老区采风●
海安县粮食亩产超一吨的经验谈
作者:杨 询
2008年,江苏省海安县粮食亩产超一吨,达到2060.6斤,比1949年亩产329.2斤增长6.26倍,比l978年亩产1157.9斤增长近一倍,成为全省吨粮田第一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建国初期,该县通扬河以南地区,有30万亩高沙土,通扬河以东地区近30万亩盐碱地,通扬河以北地区30万亩低洼田,其中有一半沤水田,每年只种一熟水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完全靠天吃饭。五、六十年代的粮食产量在南通地区六县中是有名的“小六子”。随着各项增产措施的落实,该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l970年粮食亩产871.8斤,超过《纲要》,l971年粮食亩产l091.4斤,过了千斤。l 992年,粮食亩产l636斤,超过《双纲》。2008年,实现了亩产超过一吨粮。其主要经验是: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基础。该县从1954年到1957年4月15日完成了开挖全长73.18公里骨干河道拼茶运河。1958年至2008年,又先后开挖了如海河、北凌河、新通扬运河、通榆运河、通扬运河等7条一级河道,丁堡河、曲雅河等l9条二级河道。三级河道l 96条,四级河道1578条,丰产沟ll52条。里下河地区原有的2086个小圩,合并成81个抗御水灾能力较强的大圩,新建圩口闸544座,涵闸827l座,有效灌溉面积达94.94万亩,旱涝保收农田84.28万亩。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改土工程,削平龟背田,平整土地,耕地方整化,改造河南高沙土30万亩。河东地区开沟排碱,实行盐碱涝渍综合治理,改造盐碱地近30万亩。里下河地区,则在连圩并圩的基础上,按照堤顶高层4.0米、堤顶宽2—2.5米的标准,进行加固并搞好水系配套。l991年,海安县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l500l.9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新建机耕桥、新建或改建电灌站、新建防渗硬质渠道、机耕路,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稳产高产。
不断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是保证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全县推行以“旱改水”、“籼改粳”为中心环节的种植业结构改革。水稻面积从l 956年的39.31万亩,扩大到54.61万亩,增加了38.92%,其中种植粳稻29.52万亩。这一年粳稻比籼稻每亩增产69斤,籼稻比玉米每亩增产l47斤。全县因旱改水增产2610万斤,籼改粳增产2010万斤,粮食首次突破20万吨。从1987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缩小三熟制种植面积,扩大中稻种植面积,逐步实施以麦稻两熟为主的改革。当年,中稻面积由1980年的10.69万亩扩大到17.57万亩,减少了一熟,不但没有减产,全年粮食总产反而比1980年增产77562吨。从此,麦稻两熟成为全县粮食种植的主要方式。
积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不断更新粮食高产优良品种,是实现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关键。随着三麦品种不断更新,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推广了免耕机条播、机开沟的技术,推广了化学除草,推广了病虫害适时预报和综合防治。90年代以后,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精量播种等新技术,三麦产量逐年提高。l990年,全县48万亩小麦,亩产520斤,达到省“农业丰收计划”规定的低中产指标,被列为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县,受到国务院表彰。l992年,全县49.84万亩小麦,亩产达666斤,创小麦高产历史纪录。2003年到2008年,随着弱筋小麦普及化种植,全县小麦连续6年增产。从2006年到2009年连续4年组织实施小麦科技入户项目,培植了l000个农业种植示范户,辐射带动了2万多个农户,提升了全县小麦整体生产水平。2008年全县小麦亩产864斤,高居全省第一。2009年,全县54万亩小麦亩产884斤,比2008年增加20斤,比全省小麦亩产744斤,高出l40斤,连续两年小麦亩产全省第一。
水稻生产是海安粮食生产的大头。2000年以后,全面推广高产品种“盐粳ll”、“南粳44”等。2008年,全县粮食亩产高达2060.6斤,比l949年增长6倍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至l 992年,全县手扶拖拉机拥有量6547台,基本实现了耕地、播种、灌溉、脱粒、农副产品加工、植保的机械化,对促进粮食增产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到2008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52.29万千瓦,拥有联合收割机l261台,大型拖拉机17l台,手扶拖拉机769l台,植保机械7l 34台,插秧机ll44台,电灌车口3485座,装机容量65万千瓦,农用运输汽车2392辆,实现了播种、排灌、收割脱粒、植保、粮食加工、农村运输的机械化。机插秧已占水稻面积的20%以上,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增产效果明显,比手插秧增产20%以上。
掌握稻、麦生长规律,科学施肥增产增收。9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科学施肥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加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民施肥加以指导,有效的提高了化肥施用效果,加上我国化肥工业快速发展,化肥施用量不断增加。2008年全县施用化肥119246吨,实施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施用,对粮食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是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农村工作前进的方向,农业生产迈上了快车道。1983年,全县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生产关系实行了历史性变革,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食生产逐年增长,多种经营生产走出了一条“种(植)、养(殖)、加(工)、出(口)”的路子。2001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实行一事一议,农民负担真正得到减轻。从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民交纳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税赋制度就此结束。国家财政对农民实行粮食直拨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购置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更为高涨,积极向承包田增加投入,扭转了该县粮食从l988年到2000年徘徊的现象,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粮食亩产超一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