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革命老区宝应太仓村的报告
江苏省宝应安丰镇太仓村位处扬州、淮安、盐城三大市的结合部,l944年到l945年间,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一师师部迁址该村固晋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叶飞、陈丕显等都曾在这里领军驻扎,指挥著名的时属宝应北部重镇的车桥战役,领导苏中根据地建设,组织抗日大反攻,与这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血肉相连的深厚历史情结。解放后,由于区位偏僻、交通闭塞,加上物质基础和领导力量薄弱,到2000年,太仓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595元,位于全县225个村的倒数第一。
攻坚,三股气势合一体
2002年,宝应县老促会从加快老区建设,致富老区人民出发,选择太仓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联系点。太仓村l2个村民小组,758户,2885人口,拥有耕地2400亩,滩涂水面2000亩。基础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差。由于该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不足万元,而债务却有76万元,多年来无力兴办公益事业。道路桥梁年久失修,农用机械无法下田,雨天道路泥泞,群众都难于出行。村民吃不上洁净卫生水,常年生病和弱智的农民有20多个,不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贫困生每年有1O多名,草危房就有14户50多间。虽经一两年的帮扶,效果并不显著。于是,县老促会坐下来认真总结,商量扶贫攻坚的思路与举措。一要以新四军根据地这一红色资源,鼓舞老区人民脱贫致富长志气;二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面旗帜,激励村领导为建设老区担重任;三要以牵线搭桥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为帮扶工作做后盾。从而促使这三股气势合为一体,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势,克服了被帮扶一方所出现的那种“等、靠、要”思想,变被动为主动,战胜贫困奔小康。 励志,激发班子内动力
2003年,县老促会针对太仓村长期落后形成的干部缺乏斗志、群众缺乏信心、发展缺乏动力的状况,协同安丰镇党委以改革开放为强劲的推动力,把激活强化村班子作为做好帮扶工作的抓手,同村领导成员促膝谈心,鼓励他们牢记本地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敦促他们在革命先辈们洒过热血流过汗水的红土地上,写出新篇章。面对帮扶的老同志的谆谆教导,村支部一班人既受鼓舞,又受鞭策。支部书记黄林瑞说:革命前辈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老区人民的儿子,领着大家改变后进面貌,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杂念不能抛弃呢!
为提高工作水平,强化了制度建设。原先这里财务混乱,决策失序,带来很多矛盾,曾经造成群众上访不断,以至直达省城。现在全村实行议事民主,村务公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村里要办的大事,明确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一切按管理制度行事。对财务事项严格实行“村账镇管”和一支笔审批。黄支书家属住宝应城,他去县城出公差也从不报销差旅费。他能从严要求自己,赢得干群信赖,村班子也受到村民广泛赞许。
干部党员还践行双带双扶、领头创业。这个村办过企业,养过兔子,种过红菱,常常因干部服务不到位而未结硕果。2005年开始,黄支书率先与人合伙,办起水晶加工厂,带动村主任,也与人合作发展水产养殖,以引领村民们走向共富之路。几年来,全村办起lO个小企业,吸纳50个劳动力进厂做工,人均月工资在800—lOOO元,从而激发了干群的创业热情。
创业,主力作用在民众
太仓村在领导班子的内动力被激发,干群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同时,党支部深感,要改变本村的薄弱状况和后进面貌,离不开群众这一主体力量的发挥。在县老促会和镇领导的协同下,着力开展三项工作。一是组织剩余劳动力走出去,闯荡市场。通过会上讲,能人带,亲友帮,多头多路,各显其长,先后转移劳力l058个,占总劳力73.5%。在上海打工而创业的太仓村人就有不少成了小老板。单在上海建立的废品收购站就有20个,其中年收入l O万元以上的有l O个。近两年,该村有2l户买了小汽车、面包车,这部分农户已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二是盘活闲置资产,引领能人办厂。太仓村把并村后闲置的原村部用房和小学校舍,进行招租办厂,2005年以来,先后有l O多名打工者“凤还巢”回村办起了企业。不仅他们自己能带头致富做样子,而且每年为村集体创造房屋的租金收入89000元。三是发动群众,利用自然资源,组织滩涂开发。该村在绿草荡边有一块350亩的滩地,一直粗放经营,年发包收入每亩只有60元。2005年,通过做土方,加圩堤,增强挡排能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了滩涂的产出率,发包收入从每亩60元增加到l90元,再加上圩堤植树的发包收入,为村级集体年增收8万多元,第二年增收达lO万元。
图新,变了还会连续变
时至2007年,太仓村已不再是简单地满足摆脱后进、走出贫困,而是坚持从抓生产条件的改变到村容村貌的更新,坚持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到着手改变村民的生态环境。
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后,不仅还清了村级54万元的民间债务,而且投入了将近60万元资金发展村级集体事业。结合农业开发,完善生产设施,铺设lO00米的围庄田砖路,解决了拖拉机、收割机下田要靠船只运送的难题;投资4l万元在村庄内部新建6000米长的5条水泥路干道和三座桥梁,解决了车辆直接进庄的难题;投资l 2万元,更新了长4000米的自来水主管道,使全村农户都吃上了清洁卫生水;投资4.8万元为边缘的西滩生产组接上有线电视,使全村电视覆盖率达lOO%。与此同时,他们实施河道清淤整修,展现了活水快流;新建公共厕所、垃圾池,改善了卫生环境。现在的太仓村集体经济在振兴,人民生活在提高,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006年4700多元,2007年达到5300元,2008年达到6876元,2009年超过8000元,呈现出民间“无案件、无信访”,干群融洽、社会和谐的新景象,先后被县委命名为2006年度的文明村。这些年,太仓村又先后被县里分别评为先进党支部,命名为绿化先进村,小康达标村,并在争创省卫生村中取得可喜成效。2009年该村又创新业绩,为老区增光彩!
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依据上级有关部门安排,在绿草荡边的太仓村境内建造了一座宽6米、长180米的太晋大桥,大大便利了交通,节省了时间,使太仓人倍受鼓舞。新大桥所在地,正是抗战时期,本地干群举全村之力,抢在一昼夜间搭成横跨绿草荡、长达一里多的船桥,让粟裕大军如履平地,直逼车桥,打胜了对日伪军的第一个大歼灭战,拉开了苏中抗战转向大反攻的序幕。大桥附近,又是当年苏中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组成1500人的劳动大军屯垦开荒之处。那种举镐如林,歌声震天的盛况、气势犹在。大桥的落成,为太仓村实现新一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规划,无疑是加快了速度、增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