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期●连 载●

“民族号手”任光(一)

作者:峻 松




  从石匠的儿子到驰名中外的音乐家,从留法佼佼学子到“民族号手”,从外商企业的高级职员到新四军的战士,从投身左翼音乐运动谱写时代最强音到为争取祖国自由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这就是任光一生所走过的道路。
  永远的《渔光曲》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1934年6月14日,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首演,尽管当时的气温高达摄氏38度,据说为60年所罕见,但是这部影片却在上海金城大戏院连映84天而卖座不衰,在上海滩是难得一见的盛况,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从未有过的轰动。随着影片的热映,片中的主题歌《渔光曲》很快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歌,曲作者任光的名字不胫而走。
  电影《渔光曲》由著名导演蔡楚生编导,片中所描写的贫困善良的渔民一家的艰辛生活和悲惨命运,是当时整个民族悲剧的缩影。任光在为《渔光曲》(安娥词)谱曲的时候,为了真实地反映渔民的劳动和情感,曾不辞辛劳地跑到海边的渔村去观察渔民的生活,倾听渔民的呼声,才得以创作出这首成功的曲子。这首曲子徐缓的速度、悠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凄婉的音调贯穿全曲,十分委婉动人。音乐中倾注了作曲家的真实情感,由海上风光的描绘到渔民辛苦作业的叙述,最后则是渔民苦难的倾诉。聂耳评价说:“《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卖座的一个潮流。这支歌内容的现实,节调的哀怨,曲谱的组织化,以及它配合着影片的现实题材等,都是使它轰动的理由。”
  1935年,该片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这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渔光曲》的成就也奠定了任光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
  2005年12月28日,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还主办了一场名为“世纪之梦”的音乐会,国内电影人、音乐人汇聚一堂,演唱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歌曲和音乐,以纪念这一盛事。歌唱家宋祖英深情演唱了《渔光曲》,给人们带来凄美的感受,让人无法忘却,让人眷念,让人怀旧。
  1900年11月9日,任光出生在浙江省嵊县县东前街。父亲任智兰是一位从事石刻的工匠,并开设“任万盛石铺”,承接周边造桥、修庙所需的石刻工程。母亲张彩琴有一手养蚕缫丝的技术。靠着父母勤劳节俭,全家过着勉强维持温饱的日子。
  童年的任光经常随父母到山间采石、农田采桑,所看到的尽是农民为生活所迫,没日没夜的繁重劳作。列强侵略、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和嵊县人民奋起的斗争,都给任光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当时掀起的抵制日货,反对袁世凯卖国的浪潮在嵊县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任光曾和小伙伴们一起上街作反帝宣传。
  嵊县(古称剡县)地处浙江东部,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历史上曾吸引许多学者名流到此胜地,留下许多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古老悠长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使嵊县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嵊县还是越剧的发源地,绍剧在当地也非常流行。
  任光五岁被母亲送入嵊县私塾,六岁进入嵊县二戴小学读书。二戴小学是在嵊县乡人为了纪念东晋时代杰出的艺术家戴逵、戴颙父子而建造的公祠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据记载,历史上的戴逵不仅博学善文,且重情操,工书画,精音乐,善琴鼓。二戴小学的老师经常讲戴氏父子的故事来熏陶学生,鼓励学生。任光十分崇敬这两位先贤,而且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音乐。嵊县有着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曲调优美、韵律流畅、节奏明快的乡间小调,歌谣,莲花落,以及后来发展成为越剧的“的笃班”,都在任光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任光不仅读书聪明,每科成绩优秀,历年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他过人之处是会动脑子、爱琢磨,他自己动手做了一把二胡,学着自拉自唱戏曲,还把小板凳当做板鼓练敲鼓点,左邻右舍都夸他学啥像啥。
  1911年夏,任光考入了嵊县中学。那年正值辛亥革命成功,蔡元培首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在他的倡导下,把音乐课定为学生的必修课。这对于原本就受西方文化教育影响的嵊县中学来说更是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校方聘任专职音乐教员,还配置了风琴。这让地处偏僻较为闭塞的学生感到十分新奇。尤其是任光,对风琴非常喜爱,经常偷偷去学弹风琴,老师很快发现了任光的音乐喜好,便单独指导他弹奏。
  任光自幼就显露出在音乐上的天赋,但凡他看过的越剧和绍剧,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会每段唱腔,并渐渐练出了超群的记谱能力。当时,他能熟记《莲花落》、《凤阳花鼓》等一些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开始了他音乐素材的原始积累。
  由于任光的多才多艺,同学们都称他“小音乐家”。
  1917年,任光在嵊县中学以全校第一名成绩高中毕业。其父母渐老,体力日衰,加之念及家中5个孩子均将成年,开支又大,因此,不准备让任光继续上学。嵊县中学校长周志友爱才、惜才,得知此事非常着急,特地多次上门极力劝说任光父母支持儿子深造,任光家亲朋邻里也好言相劝,最终,其父母听从了大家意见,筹足路费,让任光到上海,考入了震旦大学。这是一所由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教师上课全用法语,任光在震旦大学学习两年,打下了扎实的法语基础。
  那年,鲍迪埃作词、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随着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震撼了全世界,也激荡着古老的中国。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驱者——李大钊就在当年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真理。”
  这些无产阶级革命之声悄悄地在进步学生中流传着,让任光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任光在“五四运动”爱国精神的感召下,为求索祖国文化的创新之路,决心用音乐作武器,唤起民众,为复兴中华效力。他决定自费到法国去勤工俭学,攻读音乐。任光从此踏上了艰难的追求真理之路。为了儿子的前途,两位老人不惜将房产作抵押,并借得高利贷,总算为任光凑齐了去法国的费用。
  1919年8月25日,任光告别年迈的双亲,登上了法国“昂特莱蓬”号邮轮。任光到了法国,经华法教育会的安排,在里昂一家叫亚佛钢琴厂里做工,后考入里昂大学音乐系专修音乐理论和钢琴。
  在海外,任光学习十分勤奋刻苦,而且成绩优异,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这位长得帅气且又极富音乐才华的中国学子。为了解决学习和生活经费,任光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其紧张、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为了争取时间和节省开支,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学校和工厂间奔波。
  在大学三年级时,一天上完课,任光为赶去工厂上班,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匆忙赶路,因躲避迎面疾驶的汽车,他连人带车撞在桥柱上,当即倒地昏迷不醒。巡警发现后,通知中国领事馆派人将任光送往医院,经抢救方得脱险。在养病期间,学校专门派了一位老教授为他补课。这位老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身怀绝技,是法国最著名的钢琴调律师,精通钢琴制造和修理技术。
  由于任光为人诚恳真实,做事勤俭本分,学习刻苦努力,又讲得一口流利的法语,深受这位老教授的喜爱,他聘任光当助手,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整套的钢琴调律技术和制造修理技术传授给任光。
  1923年夏,任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里昂大学音乐系。四年的赴法工读,他不仅在音乐上得到非凡的造诣,而且丘比特爱情之箭也射中了他,任光的同学、美丽的法兰西姑娘葛莱泰与他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妇。同年,经老教授的推荐,应里昂钢琴厂派出,任光携妻子葛莱泰去越南河内亚佛钢琴厂的分支机构任总工程师兼经理。
  1927年,任光在河内亚佛钢琴厂任职期满,与妻子葛莱泰回到阔别已久的上海。后因妻子不适应中国的生活习惯,执意要返回法国,无奈之下任光只得伴送葛莱泰重返里昂。任光纵使身处异邦,胸中仍然奔腾着报效祖国的热流。由于双方在定居国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而离婚,任光毅然返回他热爱的祖国。
  从此,他以战斗的姿态,用音乐为武器,投入到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滚滚洪流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