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各方代表和各界精英热议着同一命题: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分配不公这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民生问题放在执政为民的首位。早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关注“穷人经济学”,并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段话,指出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2007年9月我国第23个教师节,温总理在与北京师大师生座谈时,又提出了“穷人教育学”。他说,我们的国家太大,尽管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很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让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他还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强调说,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要抓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正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多数。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践行“穷人经济学”,是我们党执政60年来刻意探索解决的一大课题,也是研究如何使广大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的一门大学问。我国原有的基础是“一穷二白”,走到今天的繁荣富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多万,这是很不容易的。毋庸讳言,当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有老少边贫,有低收入人群,有弱势群体,有天灾人祸,尤其是收入分配失衡和不公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4倍和59倍,而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仅增长27倍和36倍;1990年以来20年间,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3.42%下降到2007年的39.74%,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5.36%降低到2008年的41.14%;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6.44%下降到2008年的35.32%,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0年的2.2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也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房地产、金融证券和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行业与其他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同阶层之间特别是垄断性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
早在17年前,邓小平同志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中指出: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会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法,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小平同志谈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各种”,何其深刻,何其尖锐,发人深思!可惜听懂的人不多,接受的更少,分配不公问题,实际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难怪人们有“非言之不预,乃行之不力”之议!
解决好分配制度的改革,真正体现公平正义,需要有大手笔、大智慧、大勇气。这是检验真假为民的试金石,也是对共产党人执政能力的考验。如何决策,最为重要,决策者心目中要牢记穷人和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只有把“穷人经济学”这篇文章做好了,国家富强了,13亿人民共同富裕了,生活幸福了,和谐社会才有牢靠的基础。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之日,才是这篇文章向人民向历史交卷之时。正如有人所说,这篇文章是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一部新中国的大史记,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实践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