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期● 缅怀篇●

永远的崇敬与怀念

——遥寄夏征农和方尼二老

作者:倪士干

夏征农和方尼二老

  已故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的夫人、新四军老战士、著名诗人方尼,因病于2009年9月26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方尼1924年2月生,江苏东台城人。她历经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1941年的初冬,隐姓埋名,只身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斗争。她在党和新四军创办的盐城鲁迅艺术学院的培养下,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文工团团长、抗日学校校长、《荣军报》编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全国解放后,方尼长期在文化战线工作,担任上海《文学报》编辑和上海市当代人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上海诗词学会理事等职,付出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方尼有较深的文学功底,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并在新声体诗的研究上颇有建树,出版了《方尼诗词一百首》、《我的脚印》等诗文集。
  9月21日,我去上海华东医院探望方老,仅仅相隔5天,她老人家就离开了人世;夏老享年105岁,今年10月4日逝世一周年。悼念二老,不由我回想起件件往事……
  我与二老的交往,还得从15年前说起。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和《大江南北》杂志社举行纪念活动。在大会上我聆听了夏老的讲话。那时他已92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没有讲稿,思路是那么清晰,层次那么分明,语调铿锵有力,令人赞叹。当天晚上我登门拜访,由于路上堵车,到他家已是9点多钟,然而二老在客厅等侯,没有一点责怪。带着浓重江西口音的夏老动情地对我说:“东台是新四军在苏中的抗日根据地,我作为新四军的老战士,东台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方尼是东台人,那我与东台就亲上加亲了……”一席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此后我与二老每年都有交往,每次前往拜访都得到热情接待。有一次上午我去他们家,夏老连忙向夫人方尼打了一个手势,意思是留我在他家吃饭。方老告诉他已和保姆说好,夏老连连点头。90多岁的老人,考虑得这么周到,令我十分感动。中午,我与二老共进午餐,边吃边聊,如同家人。1998年6月1日,《<甲申记>演出纪念集》首发式在上海教育会堂举行,我作为编委应邀参加。夏老已是95岁,在首发式上,仍然清晰地介绍了《甲申记》的创作经过和在东台演出后的巨大反响,并语重心长地说:“在胜利面前要戒骄戒躁,切莫重演明末李自成农民革命的历史悲剧……”在休息时,他不仅为我在书上签名,还与我合影留念。2001年5月,东台市编写《群英谱》,当我把样书送去时,二老赞不绝口,夏老当即挥毫书写“一代英烈,永垂不朽”的题词,方老也赋诗称赞。2002年9月,夏老又应革命老区三仓镇中学的请求,为该校题写校名。
  夏老与方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对家乡的下一代充满了关爱情。1997年5月25日,二老偕同回乡参加“方尼图书馆暨征农、方尼诗词画展揭幕仪式”。东台镇中心小学邀请二老到校与孩子们见面,当时夏老已94岁高龄,方老也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二老欣然来到学校。可学校的闭路电视演播室设在4楼,随同医生不同意他俩上楼。夏老为了不使师生失望,要方尼留在下面,自己不顾年迈体弱,毅然登上4楼演播室,为1200多名师生讲革命传统。接着全校30多个班级举行“听夏爷爷讲传统,学方奶奶走革命路”的主题班会,决心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做新时代的接班人。二老生前先后3次回家乡,捐献11间祖屋和5万多元建立东台市青少年图书馆(后更名为“方尼图书馆”),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此举被评为东台市“十佳文明新事”。2000年初,东台市青少年图书馆举办“给夏爷爷、方奶奶说句心里话”的活动,有几百名小读者积极参加活动,组织方选编了140多人的“知心话”寄往上海。二老收到后十分高兴,由方尼执笔,以“你们的小同乡”署名,也为小读者写下了“知心话”——“人的脑袋看起来还没有足球大,可是,脑际思维空间却是无限的大,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再多的知识都能装得下。所以说:‘学无止境呀’!”短短的五六十个字,充满了哲理,寓意极为深长。2002年5月19日,方尼又亲笔写下《赠我的东台小老乡》的寄语:“亲爱的小老乡,我希望你们随着时代成长,把自己锻炼成坚强的好钢。将来国家需要你们,作一颗螺丝钉,或是一根栋梁,你们都永不生锈,铮铮焕亮。让家乡父老以你们为荣,让祖国大厦永固在东方。我深信:我的自尊自强的小老乡,决不会让我的家乡失望!”  诗一般的话语,滋润着下一代的心田。2006年6月,二老将两套夏老主编的新版 4卷本《辞海》,分别赠送给家乡的两位小学生,二老亲笔题签,对家乡青少年的殷殷之情,可见一斑。
  方老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她在1997年所作的“十六字令”中写道:”丫,五十六年处处家,头虽白,总是台城娃。”她老人家身边珍藏着战争年代的15件革命文物,其中有的是稀有珍品,上海博物馆已为她全部制作了复制件,并说定,待她身后原物捐献给博物馆。 2000年12月,当我与三仓新四军纪念馆的同志专程前往征集时,她毅然决定将这些收藏了几十年的革命文物和她在党的十六大的工作证全部捐献给家乡。她说:“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多得很,给家乡收藏与陈列展览更有意义!”
  方老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有一次她在与我交谈时,给我吟诵她在1992年中秋参加上海电台举行“空中茶馆”活动即席所作的词:“桂蕊飘香月正圆。盼月圆,怕月圆!台省亲人何时真团圆?!”在她的影响下,我在全国发起百位名家书写《盼月圆》的活动,表达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5月29日,我将已征集到的书作送到华东医院她的病房,她硬撑着坐起来,对每一幅书作细细品味,喃喃自语地说:“我恐怕看不到大团圆的那一天了!”
  夏老是党的高级干部,曾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中顾委委员。他虽然年事已高,仍然关注着国内外大事,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一点也不含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在当年5月12日上海召开的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的大会上,他即席讲话,愤怒声讨美国的罪行,并提议以反法西斯侵略战争老战士的名义发出抗议信,向美国提出抗议。在这次大会上,他还告诫人们要警惕“台独”阴谋,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和新四军老战士的不懈斗志。
  特别使我难忘的是2002年12月7日的上午,东台市委办公室通知我去取一封寄自上海的来信。打开信后,一张用宣纸书写的“与时俱进”4个大字展现在我的眼前,心里顿感热乎乎的,这是世纪老人夏老亲自书写寄赠给我的。夏老作为党的十六大特邀代表,开幕当天给我寄来首日封,回沪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又挥毫书写“与时俱进”4个大字,这是夏老学习十六大精神后的深切体会,是他老人家紧随时代精神的体现,墨宝字字发自夏老的内心,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把墨宝精心装裱,作为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
  夏老与方老有着同样的经历,在革命战争年代,二老九死一生;和平年代,都曾遭受过政治磨难。他俩相差整整20岁,结成伉俪又是在夏老迟暮之年,却感情笃深,相濡以沫,常以诗文唱和,传递各自的爱慕。方老处理家事处处有道,深得夏老子女的尊重。她不仅敬重夏老,给予夏老以精神慰藉与生活上的关照,而且也是夏老的得力助手。有一次我到她家,方老拿出一部书稿和她起草的《序》放到我面前说:“兴化的一位作者请夏老作序。他那么大年纪,手头上正在校阅书稿,我怎能让他去写,还是我来为他代劳吧!”
  如今,夏老和方老两位革命老人都已离开人世,成为我们永久的崇敬与怀念。二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俩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的学习楷模。尽管我已退休多年,仍然要以二老为榜样,继续从事党史和革命斗争史的研究,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