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期●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华中抗日根据地简介

作者:


  
  
  
  (一)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新四军开辟建立的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连接华北与华南的枢纽,据局部而扼全局。
  1937年冬,上海、南京被日军侵占,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苏皖敌后,在茅山、皖中、皖东、豫皖苏和鄂豫边区等地创建抗日根据地。1939年至1940年,八路军一部挺进至陇海铁路以南地区,协同新四军开辟了皖东北和苏北地区。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新四军和进入华中地区的八路军统一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华中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巩固,形成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苏南、皖江和浙东8个战略区,各区分别建立了中共区委、行政公署和军区。在抗日战争中,华中根据地东滨大海,西屏武当,南抵浙赣线,北至陇海路,包括苏、皖、鄂、豫、浙等五省广大地区。建有县以上政权机构164个,人口3420万,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抗日,先后歼灭日、伪军31.7万余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为了使人们不忘这一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永远牢记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特向广大读者介绍华中地区的八个抗日民主根据地。
  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位于江苏中部,北起盐城、宝应,南抵长江,西达运河,东临黄海,是新四军一师活动地区。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江南主力北渡长江,与先期到达江北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并将进入江北的部队统一整编为第一、二、三纵队,辖9个团。同时先后建立了泰兴、靖江、如皋等5个县政权。10月黄桥决战后,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我军乘胜追击,席卷海安、东台,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在东台县白驹镇会师。12月,新四军又打开了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的抗战局面,扩大了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同时成立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军区由第一师兼。原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行政委员会。1941年夏至1942年,苏中根据地处于困难时期,敌伪基本上控制了根据地内的大小城镇和交通要道,很多地区几乎全部变为敌占区或游击区。1943年以后,苏中军民,尤其四分区(今南通地区)军民取得反“清乡”的辉煌胜利,根据地的建设又逐渐展开。1944年春,苏中军民开始反攻,取得车桥战役的胜利,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至1945年7月,根据地辖18个县级政权,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万。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位于安徽东部及江苏西部,包括东迄运河,南达长江,西抵淮南路,北依淮河,是新四军二师活动地区。1938年11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一部由舒城东南地区出发,进至淮南铁路以东,开展淮南路东的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5月,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尔后,第四支队于津浦路西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路西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赴津浦路东,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路东根据地。至此,我军初步完成了向皖东的战略展开。
  1940年4月,中共中原局将安徽省委撤销,分别成立津浦路西、路东两个省委和联防办事处。同时,建立了地方武装和政权,粉碎日军大规模“扫荡”,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皖东根据地。1941年“皖南事变”后,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同时成立淮南区党委。1942年2月成立淮南军区,军区由第二师兼,并成立抗日民主政权——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从1940年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津浦路西的敌军经常向我“扫荡”、“蚕食”、“清乡”,并分割我根据地,我根据地军民英勇地进行反“扫荡”的斗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淮南根据地军民攻克了盱眙、嘉山岗、来安、天长、六合,进逼浦口,从江北威胁南京。至1945年8月,根据地辖18个县级政权,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30万。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位于江苏北部,西起运河,东至黄海,南起盐城西南的大冈镇,北至陇海路,是新四军三师活动地区。l940年5月,八路军第二纵队由冀鲁豫边地区南下豫皖苏边区,同年8月,第二纵队所属新二旅,第六七八团于宿县以南越津浦路进入皖东北,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一部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皖东北东渡运河,进占沭阳、淮阴地区。在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支持下和广大指战员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沭阳、淮阴、东海等8个县民主政权,扩大了地方武装,开辟了淮海区。同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北上,于10月会师于东台之白驹镇,开辟了盐阜区。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同时成立盐阜、淮海区党委及盐阜、淮海军区。同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次年3月成立淮海行政公署。1942年底,盐阜、淮海两区合并,以后成立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军区由第三师兼。1945年初,淮北军民对日伪军发起攻势,拓展了根据地,根据地辖20个县级政权,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60余万。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位于安徽东北部及江苏西北部淮河以北地区,东至运河,南达淮河,西抵津浦铁路,北迄陇海铁路,是新四军四师活动地区。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会同当地抗日武装开辟了商丘、永城及安徽的亳县地区。1939年5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和陇海南进支队先后南下苏皖边地区进行游击活动,并与东进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一部一起开辟了皖东北根据地。1940年7月,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由两军各一部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坚持豫皖苏边地区抗日斗争,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原新四军第四总队)留皖东北坚持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同年5月,部队全部撤至皖东北地区。8月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及行政公署,11月,成立淮北军区,由第四师兼。1944年3月,四师主力西进,经过4个多月的战斗,豫皖苏边根据地得到恢复,并使淮北根据地面积扩大近l倍,辖3个专员公署,25个县级政权,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余万。
  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
  位于湖北、河南和安徽边界,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抵湖南洞庭湖,是新四军第五师活动的地区。1941年前称“豫鄂边”,其后称“鄂豫皖边”,1944年后称“鄂豫皖湘赣边”,包括跨鄂、豫、皖、湘、赣5省交界的辽阔地区。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鄂豫边区各地党组织纷纷领导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立数支抗日游击队。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由竹沟留守处两个中队和干部60余人组成),向鄂豫边敌后挺进,联络各地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6月,豫南、鄂中抗日武装进行统一整编,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943年1月,成立豫鄂边区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党的组织和武装,同时,豫鄂所有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8月,成立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作为边区最高的政权机关。至1940年底,鄂豫边区我军由原来几支分散的游击队,扩大为1.5万余人的游击兵团,还拥有民兵近10万人,活动范围遍及襄河两岸、大江南北的广阔区域。鄂豫边根据地逐步成为中原地区坚持团结抗战的战略基地。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同时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边区扩大到17个县,建立了12个县级政权。以后根据地又逐渐向鄂皖边区扩展。1944年10月,鄂豫皖边区改称鄂豫皖湘赣边区,同时成立鄂豫皖湘赣军区,由第五师兼。1945年1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组成的南下支队进入边区,并继续南下,建立湘鄂赣根据地。8月,支队北返。10月,与第五师部队再次会师。湘鄂赣边区归鄂豫皖湘赣边区领导,辖7个专区,39个县级政权,面积达9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余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