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期●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故乡泰兴根据地建设纪略
——纪念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70周年
作者:耿冬生
我的故乡江苏省泰兴县(现泰兴市),1926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1928年中共泰兴县委会成立。在中共江苏省委农委书记王若飞的领导下,泰兴县委会同如皋县委发动了“五一”农民暴动。以后,泰兴成立县红军游击队。1929年8月28日,泰兴、如皋两县红军游击队合编为如泰工农红军。1930年3月2日,南通、海门、如皋、泰兴地区的红军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7个月中,红十四军经历了大小近百次战斗,建立地跨七个县的游击根据地,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泰兴县是红十四军的组建地和主要军事斗争地之一,苏维埃政权的旗帜曾一度高高飘扬在泰兴黄桥一带的东乡。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7月,新四军东进黄桥,同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苏中区又划分四个分区,泰兴县当年属三分区,人口107万,面积1368平方公里。
新四军东进黄桥时,我17岁,正在黄桥中学分校读书,不久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日青年解放团,担任过蒋华区抗日青年救国会主任,中学团委书记,三分区青年抗日联合会委员,苏中青代会代表,中共新街区委宣传委员兼中学党总支部书记,全县学校党总支委员,《江海新闻》报记者等职。参加过“二五”减租和区乡土改工作队;抗战胜利后,参加过泰兴县委城市工作队,开展惩奸反霸斗争,参加了土改整党运动等,亲历了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党的领导,还要有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作支柱。刘少奇到达华中后,就指出:“建立民主的抗日政权与根据地,以便最有效地长期坚持苏北敌后抗战,直到最后胜利。”陈毅、粟裕同志于1940年东进黄桥后,立即成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不到1个月,就成立泰兴县人民政府,由黄桥办事处原主任陈同生任泰兴县县长,并先后建立了区一级的人民政权十个区公所,接着改造旧乡政权,废除旧保甲制,按新乡制建立206个乡政府。
县、区、乡政权建立后,为人民办实事、谋实惠,团结各阶层抗日爱国广大人民,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即在各级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广泛地吸收党外人士参加各项建设。这些人中间,有小学老师、知识青年、抗日爱国的地方知名人士。有些上层人士和开明士绅,由于其自身原因不能参加实际工作,都被安排在县、区两级参政会(后改参议会)。黄桥决战胜利后,成立了苏北参议会,当年任国民党军中将、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阅兵总指挥黄桥知名人士朱履先被选为苏北参议会参议长,泰兴知名教育家刘伯厚、张人俊先后被选为泰兴县参议会正副会长等。
各级政府建立后,任务繁重,在一切为了抗战胜利,一切为了前线的指导思想下,主要抓了以下工作: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大力建设地方武装,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和基干队,发动参军运动,扩大县区武装。
1940年8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黄桥召开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宣布成立“通如泰临时行政委员会”,颁布了抗日民主施政纲领和“二五”减租法令。1941年5月,三地委召开地委扩大会议,部署减租减息工作。1943年泰兴全县中心区、游击区和边缘区普遍进行了减租减息和雇工增加工资,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所谓“二五”减租,即在贫雇农民交地租总额中减去25%。当年全县春秋两季减租田总数达92万余亩,减去稻麦总数有11万多担,因减租得到实惠的农民达15万户以上。1946年夏秋土改前,全县土地人均占有情况是,雇农0.18亩、贫农0.84亩、富农4.46亩、半地主6.89亩、小土地出租者3.04亩、地主16.54亩。地主人均占有的土地是雇农的92倍,贫农的20倍。泰兴县委于1946年6月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传达、贯彻中央“五四”指示。会后搞了两个试点。同年7月我参加了县委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在战争环境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前方打仗,后方分田”,“游击到那里,分田到那里”等口号鼓舞下,创造了土改与游击战相结合的范例。
狠抓发展生产,主要是发展农业、手工业(酒坊、油坊、制造农具的打铁铺等),开荒围田,纺纱织布,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建立江淮银行,各县建立支行,1942年11月发行首批抗币500万元,抵制旧币。建立江海贸易公司,各县建立分公司,开展根据地内外贸易,物资交流。保护集镇工商业,活跃根据地市场。通过与上海、南京、江南各大城市的地下交通线、交通站(如51号兵站),源源不断地采购根据地所需要的军事物资,医疗器材,药品书籍等。确保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
抗日民主政府非常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
1940年11月,在海安,由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主持召开各县教育科长会议,强调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是广泛团结教育界人士,实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抗日民主教育,为抗日战争和建设根据地服务。决定工作重点是办中等教育,培养急需的大批干部,并创办新型学校,以树立抗日民主教育的典范。除了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外,还要求在师生中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行政上设有生活指导部主任,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于是先后创办泰兴县立二中、泰兴乡村师范和简师班,泰兴高中师范。根据坚持抗日民主立场,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改进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国防教育的一部分。1945年2月,再一次进行调整整顿,使全县中学全部统一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的泰兴中学,下设“四院八部”。为抗日、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和领导干部。
同时改造旧教育,实行新学制。区学、县学,大力兴办成人教育。
泰兴大规模冬学和民校教育运动是自1941年冬开始的,其教育对象是民兵、农抗会、妇抗会为主,教育原则是政治教育第一,识字第二,具体要求是“减少文盲,消灭文盲”。冬学民校发展较快,声势浩大,至1942年底全县有104个乡办了253所,识字班63个,入学人数达1万余人。
1945年遵照苏中区《改行新学制的决议》,普遍举办了乡学,主要办理民校、小学、管理私塾、办成人班、儿童班、俱乐部,领导儿童团、民兵、妇女开展群众文化提高活动。
办了区学,主要是开办高级民校和高级小学,开展全区文娱活动。
1941年冬天,各县还办起了大众书店,以后改为韬奋书店。书店经售马、恩、列、斯以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我还写了《不屈的儿童团》,由根据地韬奋书店印刷出版。这些书籍都是由地下交通线从上海运来的。
公安、民政和司法工作,是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与发展根据地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40年9月,泰兴县政府成立时,就设有保安科(后称公安局)与司法科。保安科下设侦查、审讯两个股和秘书,并有数十人的短枪队(逮捕和关押犯人)。自1940年起,先后在8个行政区配有治安特派员,各乡配治安员1人。1943年1月,保安科改称公安局,区特派员改称公安助理(后改为公安股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县城解放时,县公安局下设公安大队。公安部门在搜捕惩办汉奸(我参加了搜索队)、破获当时日、汪、国民党特务,维持社会治安,保证根据地平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地党的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共产党在泰兴的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1940年新四军东进以前,就建立了中共泰兴东北区委、中共靖泰边区区委、中共泰兴城区区委和中共两泰边区工委。1939年9月,由中共泰兴县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共泰兴县委员会。在1940年八九月间,先后建立了一、二、三、四、五、八6个区委。1941年2月、8月先后建立了六、七两个区委,1941年5月建立九、十两个区委。至此,全县各区都建立了中共区委会。至抗战胜利时,全县共产党员约5000余人。经过整党整风和土改,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纯洁了党的队伍。县委、区委建立后,逐步加强了对全县广大农村地区的领导,使全县绝大多数农村很快建立了党支部,有力地领导了全县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胜利地开展了抗日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