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期●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

1983年邓小平在苏州调研

作者:张原诚

1983年春天,邓小平到苏州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立的小康目标能不能实现?具体就是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能不能在198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800美元后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

2月7日下午,江苏省委负责同志来到苏州南园宾馆新平房的会客室。邓小平要听20分钟的汇报,了解苏州地区农村的一些情况。省委负责同志汇报完苏州地区农村的情况后,小平问:“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究竟有没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省委负责同志讲了当时江苏对于2000年“翻两番”的两种看法:第一种,有的同志认为,刚过了两年安逸日子,提出“翻两番”是否又要像“大跃进”一样折腾;第二种,有的同志认为,“翻两番”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不仅可以达到而且可以超过。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2年,江苏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接下来,估计再有5年,还能再翻一番。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小平又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省委负责同志回答说:“以苏州为例,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小平接着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省委负责同志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农村经济所以出现新的飞跃,主要靠两条:一条是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另一条是发展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省委负责同志谈到:“在五六十年代,城市有一批下放人员,苏州地区就接受了10万人左右。这些人员与上海等城市的各个单位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靠这些人打通与上海等城市的关系,办些加工企业就比较容易。”小平问:“那这样做你们花钱多不多?”省委负责同志告诉他:“不多,社队企业就是利用这些人的关系,到上海请师傅来当指导,他们也是利用星期天,我们只要给他们一点小钱,有的就干脆不给钱,师傅们临走时给一点农副产品带回去就算回报了,而且上海人还挺高兴。”小平说:“我在上海住过,上海人喜欢要你们‘乡下人’的农副产品。”省委负责同志特别讲到,“社队工业是计划经济体制外的东西,社队工业的发展,是靠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的精神,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从原材料的获得、资金的来源到产品的销售,完全靠市场。因此可以说,是市场哺育了社队工业。”小平对这种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社队工业,不但没有做任何批评,反而讲了一句:“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给市场经济下了一个精辟的结论。小平转而问:“你们发展社队企业对农业有影响吗?”“发展这些企业不但没有影响农业生产,相反有很大的支持和促进。”对于这样的回答,小平追问:“为什么?”“因为一是我们这里农村剩余劳力较多,办社队企业可以分解一部分剩余劳力。二是办小企业后有了一些资金积累,可以搞水利工程,可以对社队的一些仓库、道路等进行改造。而且我们还要求进社队企业的每个职工每月拿出10元钱来支援农业。”小平肯定地说:“好事嘛!”本来约定谈话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的,但是小平谈兴很浓,问题一个个抛出来,最后一直谈到吃饭时间,谈了2个多小时。

8日,邓小平一行游览了太湖。在太湖游船上,小平望着岸上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农民小楼房说:“这次到你们苏州以后,我看到老百姓喜气洋洋,你们这儿还盖了那么多新房子,农民已经住上楼房了,这算是接近小康水平了。”省、地、市委负责同志说:“农民一富起来就是盖房子,开始盖平房,再后来就盖楼房了,因为我们江南一带地少人多。”小平说:“这非常好,农民有房子住、有楼房住了,非常好。你们苏州地区的农业是不错的,要进一步搞好。农业是国家的重点。要搞好农业,怎么搞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你们江苏就要靠科技,土地少,就要走良种的路子,这样就可以提高生产力。老百姓有饭吃了,以后干活劲就足了。你们江苏靠近上海,如何利用这个条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就好了。”平时说话不多的小平,那天说得特别多,也特别兴奋。

9日,邓小平到达苏州的几天后,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工作人员建议他松弛一下,出去走一走。小平欣然同意。上午,他在省、地、市委负责同志陪同下,前往虎丘及留园游览。小平事先一再嘱咐,园林要像往常一样开放,不要封园。他作为一个普通游客,悠然置身于群众之中。在虎丘盆景园一株巨大的雀梅旁边,陪同人员向小平介绍,这株雀梅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堪称“雀梅王”。小平端详着这盆苍劲的雀梅,欣然在它前面留了影。在当天游览过程中,小平说,苏州园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苏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制订绿化规划,扩大绿地面积,发动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每年每个市民要植树20株。在乘车视察市容市貌时,小平一再叮咛: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要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到既保护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设。下午,小平结束在苏州的视察活动,前往浙江等地,继续他的调研活动。

苏州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到北京后,每当重要场合论及小康社会建设问题,都会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来描述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邓小平通过这次苏州调研,对全国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可能性更加肯定,因为经济条件好、基数比一般地方要高出许多的苏州能够实现“翻两番”,那么那些基数比较低的地方“翻两番”应该更不成问题;对实现小康社会的蓝图有了一次直观的体认,因为苏州当时虽然只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接近800美元,但人民群众的吃穿用、住房、就业、教育文化以及精神面貌等6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已经给予他最生动的素材,帮助他勾勒出小康社会发展的美丽图景。在他看来,苏州呈现出的小康社会图景的6个方面,就是未来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这6个方面成为最早提出的小康社会的6个标准,指导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小康社会理论就此基本形成。在苏州调研期间,邓小平对于苏州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依靠科技与政策发展农业、如何保护好古典园林与苏州古城、如何保护太湖生态平衡等的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真知灼见,对于苏州、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当年到苏州调研一事,一直让苏州人记忆犹新,并且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激励。苏州能在今天远远地走在全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前列,也应当感谢当年邓小平在苏州留下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