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期●缅怀篇●

两千公里寻访父辈抗战足迹

作者:王里青 王小青 张湘

为纪念父亲王萱春诞辰100周年,继去年去江西寻访父亲红军时期的战斗足迹(7天驾车1200公里),今年5月2~11日,我们用8天时间自驾2100公里,寻访父亲在苏南、苏中抗击日、伪、顽共5年的战斗足迹。

一路寻访    一路感动

一路上,我们受到各地纪念馆新老领导以及有关乡、镇领导的热情接待,十分感动。

到达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已是下班时间,3位馆领导和2位部门主任仍与我们亲切交谈并陪同参观重新布展过的展厅。尤其是杨玉秀副馆长,详细介绍了几年来向许多新四军老前辈和后代征集革命文物的过程。我们是第3次参观茅山纪念馆了,看见一位位熟悉的长辈年轻时帅气的戎装照片,聆听叔叔伯伯们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抗战故事,总有一种浓浓的情怀萦绕在胸中。第二天一清早,我们和杨玉秀来到“苏南抗敌胜利纪念碑”前燃放鞭炮,声声鞭炮似乎在告慰父亲和他的战友们,他们的后代寻根来了、传承来了,他们为民族生存而英勇奋战的抗日精神将永不磨灭!

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我们已参观过2次,每年春节都收到张燕馆长寄来的贺年卡,去水西村有种“走亲戚”的感觉。新老馆长徐锋和陈书华不仅陪同我们再一次参观,还陪同我们到村里寻找新四军后方医院旧址。那天中午气温很高,我们先找到一处没有铭牌、现作为乡村庙宇的平房。请来一位76岁的老乡一问,这是当年新四军的枪械修理所,不远处还有新四军的印刷所,而我们要寻访的是父亲1939年1月在句(容)宝(堰)公路伏击日寇车队负伤后住院医治2个月的医院旧址。大家再掉转车头继续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后方医院的旧址。旧址也是一座平房式的乡村庙宇,但院子里有1996年溧阳市前马乡政府竖立的石碑,上面刻有后方医院的介绍。

无锡梅村镇的“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原先在父辈战友们的回忆录里看到,梅村是“江抗”二路的基地,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中心地区,由此拉开新四军苏南抗战序幕的地方。当年夜袭浒墅关车站,时任1支队支队长的父亲王萱春和教导员张潮富率1支队3个连的指战员,冒着雨、踩着泥泞小道就是从梅村出发的。几经网上查询,梅村有一个锡东革命烈士陵园,所以计划去拜谒抗日英烈,电话里和陈惠兴主任联系后如约冒雨前往。到那里一看,一座崭新的纪念馆竖立在风光秀丽的烈士陵园东侧,馆名由迟浩田上将题写,4月23日无锡解放65周年之际刚刚落成,还未正式开放,我们有幸成为该馆的第一批参观者。纪念馆规模不大,但内容紧紧围绕“江抗”这段历史展开,陈列了父亲王萱春和乔信明、夏光、谭肇之叔叔的合影照,使我们倍感亲切。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值“五一”长假,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办公室张广平主任得知我们要竖三脚架拍录像,特意安排了3位讲解员为我们清理场地,使我们在嘈杂的展厅中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金牌讲解员唐惠还陪同我们参观外景。我们事先去电话想找一位能互动的老馆员,彼此交流新四军“江抗”的史料。他们请来了退休的徐耀良老馆长,和我们边参观边交流,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苏州相城消泾村,我们参观了由石雪珍老人捐献的私人住宅改建的“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她是“江抗”烈士陆义的妻子,阿庆嫂的原型之一,遗憾的是她前年去世了。

在郭村保卫战纪念馆,与该馆负责人秦如生一见如故。当我们一大早赶到江都市的郭村纪念馆时,他和当地电视台的一位年轻女记者早早等候在现场,并对我们进行了拍摄采访,形成了摄像机对拍的有趣场面。当得知我们是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1纵1团参谋长王萱春的子女,他对展板上引用1纵参谋长张藩的战斗描述中没有标明父亲的名字连连表示抱歉。我们为他的真诚而动容。成千上万为打败日寇和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烈们连名字都没留下,他们更应是我们缅怀的英雄!

在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我们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卞龙馆长。他为了筹建纪念馆,在没有政府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四处化缘”,终于建成了堪称一流的黄花塘军部纪念馆和新四军文化艺术馆,并复原了军部政治部、军工部、卫生部以及陈毅等领导人住过的茅草屋,成为传承新四军抗敌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反腐教育的基地。因此,卞龙当选为江苏省十大优秀公务员之一。事先我们在网上和他联系过,他在网上的留言是:“欢迎你们来访,我们热情接待,就像当年一样热情!”多么温暖的词句,多么耳熟的话语!因为我们的母亲、新四军营教导员胡雪江,1943年陪同父亲与刘培善叔叔、段焕竞叔叔和李珊阿姨夫妇等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途中母亲在涟水县遭日军“扫荡”而腹部中弹,被送到黄花塘军部医院治疗,父亲他们则留在军部学习和休整。我们这次也专程寻访母亲在黄花塘住院治疗的所在地。告别卞龙馆长后,我们又驱车寻访父亲学习和休整了2个多月的地方——旧铺镇新浦村。经过多次询问,甚至在一条路上反复寻找,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新四军军部的党校(后来改建成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旧址,了却了寻访父母同时在军部疗伤和学习所在地的心愿。

黄桥战役纪念馆已是我们第二次参观了,也许下一次参观就将去新馆了。星期天下着雨,谢蓉馆长和尤主任冒雨陪我们去黄桥决战时的主力部队1师1旅1团的旧战场进行寻访,还专门邀请黄桥镇退休老镇长、自称“军迷”的王永生带我们指认现场。我们寻访的第一个现场,是野屋基消灭李守维89军军部的战场。老镇长指着100米开外的村民健身娱乐场所动情地说,这里就是敌人作为困兽最后一搏的地方,他们也是拼了命和新四军打仗的,因此新四军伤亡也很惨重。风雨中,老镇长带我们直奔野屋基的挖尺沟河,在一座水泥桥上,他指着前方一片水草说,那就是敌89军军长李守维中将淹死的地方,战后当地民众在挖尺沟河里打捞上很多敌人丢弃的枪支弹药,甚至连小钢炮都有……

这8天的寻访,我们是一路感动着,不仅为当年父辈勇敢顽强的精神,也为当今抗日展馆的辛劳的传承者。我们从心底里敬佩他们,感谢他们!

旧址保护  亟待加强

这次寻访,一个强烈的感触是,有关中华民族抵抗侵华日军的战斗旧址,应该得到宣传介绍,要让后人知道,这是他们的先辈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流血牺牲、顽强抗争的地方;抗战时期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更要积极妥善地保护起来,一旦毁坏和拆建,就难以完全恢复了。我们寻访的抗战旧址有20多处,情况大致如下。

1.保存完好,但无人知晓。浒墅关老火车站里有一座建造非常精致的“夜袭浒墅关纪念碑”,由浒墅关镇政府和上海铁路分局苏州车务段于1995年建立,纪念碑底座有5层踏步,周边是颇具江南特色的白底翘檐围墙,栽有长青松柏、细竹和花卉,还有2棵大樟树在碑前“站岗”,显得庄严肃穆,是我们整个寻访中所见的最完美的抗战纪念碑,可惜它被围墙包围在原火车站内,无路可通,无人知晓。我们呼吁将纪念碑整体迁移到围墙外,再建造一个小型纪念馆(室),让我们的后代都能知晓新四军的战斗事迹。

类似浒墅关战斗旧址情况的,还有无锡东港镇的“黄土塘战斗纪念碑”、镇江市的“新四军先遣支队暨韦岗战斗历史陈列馆”、如皋市搬经镇的“新四军高明庄战斗遗址”等,前些年当地政府曾投资修建了纪念碑,由于纪念碑和纪念馆(室)不配套,有碑无馆(室),且介绍的文字差错很多,或无专人管理,以致参观拜谒的人不多,影响不大。

2.挪作他用,濒临毁坏。这种情况较普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早年修建的户外石质纪念碑,经风吹雨打油漆剥落,碑文模糊不清,连同的旧址建筑物破烂不堪,一副衰败潦倒的模样。如:常州市武进区戴溪高家村13号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旧址”的纪念碑和旧址建筑物,已倒塌几间房子,没倒塌的危房居然租给外来户居住。这里可是1939年成立“江抗”总指挥部的地方,部队改编不久,就从戴溪桥出发,拉开了新四军东进的序曲,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二是当年的旧址现在改为他用的。如: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后方医院旧址、丹阳市宝堰镇前隍村的新四军1支队驻地旧址、江都市大桥镇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无纪念碑)和前线指挥部(无纪念碑)等旧址,尽管有的纪念碑还在,建筑物旧貌也不差,但已恢复成或改建成乡村庙宇、老年棋牌室、社区养老中心、人大代表之家、小博士双语园等。

3.政府不作为,遗址遭损坏。江都市吴桥镇(即吴家桥)是母亲胡雪江1939年从上海正式参加新四军的地方,也是父亲从苏南“江抗”西撤到苏中改编为“挺纵”并出发赶去增援半塔集的地方,更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我们寻访中得知,陈毅住过的指挥部旧址由于当地政府多年来没投资金修缮,房东实在不堪忍受房屋破烂的局面,于去年将旧址全部扒掉重建了。我们看着崭新的水泥磁砖贴墙、不锈钢门窗和自动车库卷门,已完全没有旧址的概念与感觉了,只能深深地叹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抗日战斗旧址)这对矛盾如何解决,是当今政府的一大课题。

无锡安镇嵩山村村口路旁的田间,有一座写有“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江南抗日救国军司令部驻地”的纪念碑,周边已全无建筑物,村里都是新建的楼房。村委会蔡主任请一位姚姓女青年给我们带路,她热情地带我们冒雨去看当年叶飞住过的1支队的指挥部(她奶奶家),指着钢筋水泥的3层楼房旁的一间砖瓦房说,你看它歪歪斜斜快要倒塌了,政府早就答应出资帮我家保存这间唯一的旧址,但到现在还没兑现,再不出资的话,我们就拆了它。
……

明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也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截至2012年11月,江苏省的新四军纪念馆有26家,这是展示铁军精神的座座丰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盏盏明灯。我们感到很欣慰。但对一些旧址保护不力的状况也感到失望与不满。在此,我们大声疾呼:赶快采取抢救措施,决不能让抗日战争的重要旧址在我们眼皮底下毁坏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