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南朝有个著名作家叫江淹,年轻时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人们都称他“江郎”。没想到了老年,他的文思竟每况愈下,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于是“时人皆谓之才尽”。
江郎何以才尽?古人不能做出科学解释,于是就编出个江淹梦中被神仙索回五彩宝笔的故事来。其实,江淹的才华得而复失的原因很简单,他年轻时家道贫寒,个人刻苦,又兼怀才不遇,对劳动人民和下层知识分子的苦境深切感受,因而他的诗文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年老时,由于他高官厚禄,安富尊荣,远离人民生活,就像瓜儿离开了秧,再也得不到大地的滋养,于是就才华殆尽了。
从“江郎才尽”一事,不禁联想到今人。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蓬勃发展,成绩卓著。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作品忽视生活的现象:有的作品内容贫乏,生活气息淡薄;有的作品追求离奇的故事情节,胡编乱造;有的作品低俗媚艳,赶时髦夺眼球,被市场、收视率牵着鼻子走;有的作家昙花一现,虎头蛇尾,创作难以为继。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家不愿深入生活,缺乏生活积累,安于闭门造车。
习近平同志十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鲁迅身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的“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才有他刺向黑暗社会的“投枪、匕首”式的杂文,及唤醒国民争自由的“呐喊”;巴金经历了“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才有了《家》,如他所说:“我不是为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赵树理始终扎根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深切了解农民的喜怒哀乐,才有了《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翻身农民的“生活照”;叶辛体验了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才有了《蹉跎岁月》的问世,领军一代知青文学。他说:“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是我40年创作的一个信念。”
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决定创造。作家没有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如何也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勉强操笔,心非郁结,志无蓄愤,以假言道假事,事无根底,以假事造假文,文无真情。作家自己不感动的事情,写出来的作品如何能感动读者?只有作家有了真生活、真感受,情深笔长,欲歌、欲哭、欲诉、欲怒、欲销魂、欲裂眦,“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方能写出使人哭、使人笑、使人怒、使人忧虑、使人欢乐、使人拍案而起、使人挺身奋斗的感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