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期●采 珠●

重建军部 誓缚天狼

作者:邓逸凡

 

 

19405月,我跟随八路军344旅由冀鲁豫边区南下,奉党中央命令,支援兄弟的新四军。10月中旬和新四军胜利会师,不久,组织上调我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工作。接到命令,我便带上警卫员、马夫等一行5人,一路上骑马、坐汽划子、步行,直向盐城奔去。

这时,华中总指挥部的后方政治部刚刚成立。少奇同志指示我,先到各单位走走,多了解些情况,这才有工作的发言权。我便迈开了双脚,赶紧熟悉各方面的情况。华中总指挥部是194011月成立的,由于邓子恢同志尚未前来,政治部还未建立起来,但工作又很多,鉴于此种状况,便于12月建立了后方政治部。

当时,抗大、鲁艺,也都正在组建之中,虽然都刚刚开始,却令人神往,充满了伟大的力量和希望……

10月,国民党顽固派公开发表“皓电”,大江南北笼罩着一层内战阴影。我们都为皖南军部的处境担心。听说军部要过江来,我们都很高兴,却不知道为什么军部还没有开动。每每工作之余,我的心就飞过了长江,想起了我的老上级——原红l军团组织部长李子芳同志。他是福建人,高高的个子,闪烁着亲昵的目光,念过大学,早年就参加了红军,我们一起打过漳州,一起东渡黄河。抗战开始后,我便调到115师组织部长李子芳处当组织科长,直接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后来,他去抗大学习了。毕业后,党分配他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当组织部长。他作战勇敢,艰苦朴素,既平易近人,又很严肃,对干部很关心,很爱护;他信任干部,大胆放手地让干部工作,做得好的就热情鼓励,做错了就帮着找原因,找教训;他的为人和公道、正派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赖……一想到不久就能见到这位首长,怎么不心花怒放呢?每当晚霞映照着天边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登上高坡,向江南眺望,心想,快了,时间一天天接近,他们快来了!

军部终于行动了。194111日军部电告,14日开动。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噩耗却频频传来。

19,新四军军部来电说,叶挺军长在指挥战斗,项英等失去联系;10日,军部电台在石井坑电告部队仍在茂林固守;11日,军部电告被重重包围,已激战5昼夜,陷入绝境;12日,盐城军分会讨论作战部署,午后联系中断,情况不明。13日未接军部通报,盐城军分会开会讨论援助军部的办法。这些电文,有的我亲眼见到,有的是领导传达给我的。在这些日子里,一些领导同志彻夜难眠,个个摩拳擦掌,真是心如火焚,恨不得插翅飞到皖南前线,同国民党决一死战,救出新四军皖南部队的战友。

面对这种情况,华中总指挥部于元月16日召开干部会议,由赖传珠同志向广大干部作了有关皖南事变的情况报告,号召广大党员干部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的阴谋一时得逞,进而于17日公开发布了反革命通令和谈话,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的番号,将叶挺军长交付“军法审判”,通缉项英,勒令华中部队退至黄河以北。与此同时,在皖南实行血腥的白色恐怖,加紧搜捕我军失散和隐蔽坚持斗争的人员;在江西上饶设法西斯集中营,残酷迫害我军被俘人员。同时又部署华中各路“剿共”军20余万人向我华中新四军、八路军大举进攻,企图各个消灭我军,实现其投降日军的罪恶目的。这样,194010月开始的第2次反共高潮便达到了最高峰,从而把国共合作推向了全面破裂的边缘。

华中的日军趁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时机,于111日出动飞机17架轰炸盐城,向我华中总指挥部及抗大宿舍投弹百余枚。与此同时,调整部署和兵力,扩大伪军,向我进攻。其所辖的第11、第13军,共14个师团,21万人,其中用于对我作战的约11万人。华中伪军约15万人(大部是国民党的军队整军、整师投敌的)在国民党策划和日军、汪逆的驱使下,全部对我作战。华中敌后的抗战从此进入了一个极其艰苦的斗争阶段。

皖南事变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震惊。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民主党派多数人士对我表示同情。一些著名华侨领袖都曾发表通电,反对蒋的倒行逆施。连国民党的军队中,也有一部分主张抗日的将领,特别是杂牌军和地方实力派,不赞成蒋介石的投降分裂活动。

英美方面担心中国的团结破裂,不能钳制日本,因而也要求改变现在的恶劣局势。苏联更是坚决反对国民党掀起内战。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内局势,我们怎么办呢?怎样做最正确呢?面对蒋介石欠下的笔笔血债,有的同志火了——“打到江南去!为牺牲的同志报仇!”有的同志说:“我们就是来支援新四军的,现在不去支援,还等到什么时候?!”

当时我们多么需要作出一个科学的、理智的、英明的决策啊……一想到这里,我们大家的心一齐飞向了党中央,不论是磨刀擦枪,还是整装待发——我们都时刻听候着党中央的指示。

这个时刻终于盼来了。

我党中央对国民党发动的第2次反共高潮,采取了军事上坚决自卫、政治上猛烈反攻的方针。118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全面揭露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摧残抗战力量的罪行,痛斥其117日的反动命令,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全国的抗战力量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抗战,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同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指出,国民党这一政治步骤,表示自己已在准备着与我党破裂,这是七七抗战以来国民党第一次重大政治变化的表现。120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谈话提出了取消1l7日反动命令,严办皖南事变祸首,办理善后事宜等12条办法。周恩来在重庆除同国民党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外,还用多种形式,在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中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破坏抗战、制造分裂的罪行,并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叶剑英主持起草了《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相》,驳斥了国民党当局对新四军的种种诬蔑。这种理直气壮针锋相对的斗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狼狈不堪的境地。蒋介石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企图通过召开第二届国民参政会,诱骗我党参政员出席会议,以掩饰其分裂国共合作的罪行,逃避国内外的责难。党中央为了揭露这一阴谋,于32日提出了国民党立即停止军事进攻和政治压迫,承认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扩大人民革命武装,防地维持现状,释放皖南被俘人员等12条临时办法,作为我党出席参政会的条件。两个12条的提出,在政治上给予蒋介石沉重的打击,博得了广大中间势力的同情。36日,蒋介石在参政会上发表反共演说,故意把皖南事变说成是军令、军纪问题,不牵涉党派和政治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36日蒋介石的反共演说和参政会的反共决议,则是此次反共高潮的退兵时的一战。

实践证明,党中央在皖南事变以后,对蒋介石采取尖锐的针锋相对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全党,团结全国人民,才能争取中间派,才能孤立亲日派,才能经过严重斗争之后,争取时局好转。但是,在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国共两党合作关系还没有全面破裂的形势下,我们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立场并没有改变,所以,当时也反对认为“皖南事变是四一二事件重演”,“要痛快干它一下,打到顽固派后方去”的错误认识;从而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了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既打退了第2次反共高潮,又迫使国民党不敢完全破裂。党中央正是在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中,把握着正确的航向,绕过各种暗礁,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当时,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指示华中我军,迅速重建军部,统一整编部队,动员全体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分裂活动,独立自主地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坚决击退反共军的进攻。中央还指出:在日、蒋矛盾未解决之前,反共军要深入华中敌后,放手向我进攻还有一定困难。华中敌后将是长期性的三角斗争,敌、顽、我任何一方均不能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军的战略部署应适应这一根本情况,作长期打算,并要求我军将战略指导中心着重于巩固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的基本根据地,并以此为基地,大力经营苏南,坚持皖南,发展皖中,准备于条件成熟时向西向南发展。

123,新四军将领就职给全国各友军发了通电,24日新四军将领声讨亲日派向全国人民发了通电,当时,24日的《江淮日报》还发了如下消息:庆祝陈代军长就职,苏北各界举行大会,明天午后在盐城召集。民众闻讯,欢欣若狂。原定23日举行的反内战反投降大会亦于25日一并举行。

125(旧历除夕的前一天),在盐城的游艺园隆重举行了重建军部的庆祝大会。为了防止敌人的空袭,大会定在下午举行。会场布置得庄严而简朴,主席台不过是临时摆放的几条木桌,上面铺了块台布,四周张贴了一些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反对内战、反对投降的标语。下午两点钟,军部直属队、华中局直属单位、抗日军政大学第5分校、华中党校及盐城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各界群众团体的负责人等,近两千人接踵而至,纷纷步入了会场。声讨蒋介石罪行、为死难烈士报仇的口号声和团结抗日的歌声不时在会场上空荡漾。

会上,首先宣读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接着又宣读了新四军领导人的命令及新四军领导人的通电。然后,陈毅代军长发表了就职演说。

陈代军长这天换上了一件新一点的军衣,他庄重地走到了讲台前,用热烈和沉重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四周的会场,没有马上讲话。这时会场上静极了,几乎能听出人们的呼吸声。

“同志们!乡亲们!反共顽固派1l4日消灭了军部,但是,125日我们的军部又成立了……”随着陈毅同志的话声,会场上响起了一阵阵掌声、欢呼声。陈代军长表示他要率领全军9万官兵,誓与日本侵略者、汉奸、反共投降派斗争到底。抗日战争无论经历何等艰难困苦,必须争取最后之胜利。

接着,刘少奇同志讲了皖南事变的经过,义愤填膺地痛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罪行,号召全军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团结,坚持抗战,提高警惕,随时准备粉碎敌、伪、顽的进攻。

大会上,群情振奋,军民和各界人士,共同声讨了反共顽固派的罪行;纷纷表示,要在新军部的领导下,在江淮湖汉地区坚持抗战,打开新的局面。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华中总指挥部的后方政治部改为军政治部。不久,我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部的秘书长。

对于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同志们感慨万千,一直谈论到深夜。它标志着新四军将会有一个伟大的发展,有一个胜利的将来。

128,军分会向党中央、军委发电拟将新四军部队组成4个师(即后来编成的第12674个师)。

226,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也列入新四军的建制,全军扩编为7个师并1个独立旅。为了坚持华中敌后斗争,党中央对各师的抗战任务和活动地区,作了统一而明确的部署。同时任命了各师的主官。1师师长为粟裕,政委刘炎,该师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原第123纵队改编为第123旅,活动于苏中;2师师长由张云逸兼任,罗炳辉任副师长,政委郑位三,该师由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原第45支队改编为第4、第5旅,江北游击纵队与淮南津浦路西一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第6旅,活动于淮南;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由八路军第5纵队编成,原第l23支队改编为第7、第8、第9旅,活动于苏北;4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由八路军第4纵队编成,原第4、第5、第6旅改编为第l0、第11、第12旅,活动于淮北;5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该师由豫鄂挺进纵队编成,辖第l3l415旅,活动于武昌周围;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由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编成,辖第16、第18旅,活动于苏南;7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由无为游击纵队、原第3支队挺进团及皖南突围部队编成,辖第19旅及挺进团,活动于皖中。独立旅由八路军教导第5旅编成。军部直辖抗大第5分校、特务团,全军共计9万余人。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19415月中原局改为华中局,刘少奇同志为书记,同时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华中分会,刘少奇同志为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华中局组成前后,各根据地的党,按照战略区的划分组成了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鄂豫皖、苏南、鄂皖等区党委。华中局和军分会成立后,为了加强我军的政治思想建设,使华中全党全军更坚决地贯彻执行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先后召开了华中局高级干部会和新四军军分会扩大会议,各区党委、各师的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项英、袁国平错误的决定》,由少奇同志就皖南事变的经过及其经验教训做了报告。

66,华中新四军军分会又召开了扩大会议。陈毅同志作了建军工作报告。会议号召为把新四军建设成为正规化的党军而奋斗。建设正规化党军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和发扬我军无产阶级的本色及光荣的优良传统。建设正规化党军的基本要求是: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者;有高度的军事素养和坚强的战斗力;有模范的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积极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有积极热情,好学上进的作风和先声夺人的革命气魄。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加强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军事训练和司令部建设,提高部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养成坚决服从命令的作风;加强行政管理,健全后勤工作。

会议还确定要建立地方兵团,大量发展自卫军,以保卫地方,配合主力作战。

新军部建立以后,经过华中局和军分会的高干会,在陈毅代军长、少奇政委的领导下,坚决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工作,使华中地区的形势迅速好转,并且逐步走向正规。但是,日军这时加紧了对我各根据地进行“扫荡”,妄图围歼我军部主力,占领我苏中、苏北根据地。在华中局、军部的领导下,军部确定了全面的对敌对顽斗争部署,除了一部准备防御国民党顽固派的进犯外,集中主力粉碎敌伪“扫荡”,进行了讨伐公开投敌的李长江的战役。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各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开展了群众减租运动,实行各阶层人民合理负担的政策。颁布了公粮、田赋和税收制度,努力生产建设,开展人民武装,全华中发展了农民抗日救国会,会员104万人,组织了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和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30万人;创办文教事业,华中局开办了党校,加强了抗大总分校,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各师、各根据地也办了抗大分校,军政干部学校,大力提高工农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同时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各种人才。华中敌后根据地经过顽强坚持,在“扫荡”与反“扫荡”、“清乡”与反“清乡”、“蚕食”与反“蚕食”的艰苦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终于战胜了困难,并为战略反攻积蓄了力量。经过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军政素质,使华中我党我军和根据地更加巩固,最后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到日军投降为止,新四军已经发展到30多万人。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四军军部重建,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意义极其深远:它统一了华中的人民武装力量,统一了指挥和行动;它重振了军威,使人民抗日武装由游击兵团发展成为正规兵团;它把苏、皖、鄂、豫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巩固并更加扩大了华中根据地;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日的胜利信心,使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生产等各项工作得以健康地发展;它组织领导华中军民,粉碎了敌、伪、顽的多次“扫荡”和进攻;它为夺取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华中战略基地,并被以后的实践证明发挥了伟大的战略作用。它正如江苏盐城新四军重建新军部纪念塔碑文所铭刻的那样:“皖南奇冤,蒋日猖狂;重建军部,誓缚天狼;莽莽海疆,浩浩串场;将星云集,万众慨慷;政委少奇,勋业辉煌;雄才大略,陈毅军长;江淮河汉,纵横决荡;砥柱华中,铁壁铜墙。”

历史正是如此,军部重建,永发光芒!

(选自解放军出版社19901月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新四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