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在我们的生活里,发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老年人变得越来越“年轻”,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就是变化之一。人的平均寿命是衡量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资料记载,史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18岁。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平均寿命是33岁。到20世纪初,人类的平均寿命是男33岁,女46岁。曹操在他著名的《短歌行》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其实曹操当时才50岁出头,他已感到人生如朝露,来日不多了。曹操活了65岁,在那时算是高寿了。中国过去把70岁称为“古稀之年”,那时人活到70岁就算是稀罕事。
如今,中国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已大大延长。民间不是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吗?现在是“60小弟弟,70多来兮,80不稀奇。”即使90岁的老人也随处可见。据媒体报道,眼下上海市民的平均寿命已超过77周岁,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人均寿命的延长,老人健康状况的显著改善,当然是主要由于这些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就是说,它同社会对老人问题的重视和多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国老人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虽说目前他们的处境已有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种种困难,迫切需要社会的关怀与帮助。总起来说,就是要求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比如,不少退休老人都有这样的心情,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了大半辈子,天天上班下班,和同事亲密相处,可是岁月无情,年龄到了“线”,按规定必须退下来,回到家里,不免感到寂寞,这就是有些离退休老人常说的失落感。对老人的失落感,应当理解,并帮助他们尽早摆脱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生活。例如兴办老年大学,组织老人学绘画,学书法,举行各种活动,等等,使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举办这类事,并不需要大的经济开支。
说到老有所养,这对城市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是个大问题。我国老年贫困人口将近80%分布在农村。当然,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12个省(市)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了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但大多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在各地行动起来,解决农村老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问题,似乎应当列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媒体的报道上获悉,我国不少地区和部门,近10年间,认真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取得了很大成绩,老年工作做到有声有色,但也有些地方和部门,对这方面的工作很不重视,没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做好这项工作。有些干部不关心不尊重老人,甚至把老人视为“包袱”,这是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唐朝诗人李贺有两句诗说得好:“相逢头白莫惆怅,世上无人长少年。”老人们不必为自己两鬓染霜而苦恼,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现在满头是黑发的中青年人,早晚也要进入老年行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待老人也是为后来者树立一个榜样,让尊老爱老之风代代相传。